
图一:尚景熙编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7月版《河南地名漫谈》载:“扶沟位于河南中部双洎河南岸。双洎河古代名洧水,发源在密县的马领山,从新郑辗转东南流,由鄢陵进入扶沟境。《水经注》说,县境‘有扶亭,又有洧水沟,故县有扶沟之名’。扶亭有大扶亭和小扶亭。大扶亭在今县城东北,沙河故道的东岸,东汉时为扶乐乡,隋朝开皇年间置扶乐县。小扶亭在大扶亭的北面。”
“扶沟县为西汉所置,治所在今县城东北部。西汉并于今县城西南二十里置县,名新汲。阚骃云:‘本汲乡……以河内有汲,故加新。’新汲县隋朝废。唐初复置,后又废。唐朝初年,因扶沟县治位于陈州(今淮阳)北,曾置北陈州。”
“扶沟一名是由两种地方特征构成的,表现了当地的地理特征和历史遗址。”
——2013年10月3日上午骑行在扶沟县城东南部时,自然是看不到古老的大扶亭、小扶亭了,有论点说古代扶沟的“洧水沟”就是今天的双洎河,来时过了大河小河有几个,也不知道哪个是双洎河了。
能看到的都是上世纪九十年盖的显得有些落后的老式办公楼房,这是扶沟县国土局。

图二:扶沟县国税局或是地税局,地方财政全靠了这个楼里的人。

图三:扶沟县审计局,只知道这个地方是查人家其他单位是不是有问题的,“审计”嘛!就是找毛病的。

图四:鄢陵的房子已经看不到三千元以下的了,想着扶沟的房价也不会便宜到哪儿去。
巴掌大的一块地儿,想住进去得几十万,听着就有噎人。

图五:现在的城市好像都要弄个“新区”,重点往某一个方向走,不知道扶沟城是往哪边发展的,不过从吉鸿昌大道的东端走到西段,看起来扶沟城南一带不是重点发展的,人气不旺。

图六:这条街道规划得多好,宽敞明亮,两旁种的好像是合欢,绿化已经有了一点效果。
照片里出现了刘老师和孩子的身影,去年骑行之后,到现在马上一年了,在没有机会出去。
看着自行车搁在家里闲着,就想着就机会了就出去逛逛,再来一次稍远的骑行。

图七:吉鸿昌大道似乎就是扶沟城的南环路,路上的车流量、人流量不大,不知道是不是311国道。
仿古式建筑不知道做什么用的,隐约看到青苹果三个字,唱歌卡拉OK的?

图八:这栋楼看着就相对气派一些,看看标志和文字,好像是扶沟县农村信用社,县城里金融机构很少,几乎没啥竞争对手。一个博友在广东交通银行省行办公室工作,回老家时他来见我,听他说他的工作,才知道目前像这基层县城的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只是最初级的,到了大城市如广州,金融业竞争非常残酷,靠这样简单的储存、贷款之类的经营方式是要倒闭的。
这位博友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基层金融机构一定会逐步融入大浪潮中经受考验。

图九:骑着自行车走着拍着,没什么标志性建筑,这样挂着“雅宝家具”大招牌的房子也算是标志了——让扶沟人看了,最起码得知道拍的照片是在什么位置。
好在路上行人稀少,我可以自由自在地一手扶着车把一手拿着卡片机拍照,不用担心有人关注或是放不开就偷拍。

图十:扶沟县人民检察院,咱一般人绝对没机会接触了解的地方,这个楼里头的人专门找党员干部的事儿,谁违纪了就由检察院来收拾。
北京博友“不服老的人”参观过检察院,我看了她拍的照片,一间非常小的小屋子,白墙环绕,地下是白色的地铺,到处都是软的,可能是怕人撞墙自杀。屋子太逼仄,看着照片都觉得压抑,人要往里头一躺,真有“完了”的感觉。
咱们都敬而远之吧!

图十一:鸿昌一品的售楼部,看来一期在建,不用说,没个三千三四恐怕人家不卖。
房地产开发商们对社会最大的贡献,一是卖房时候的纳税,再一个就是为城市形象的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扶沟小城原本名不见经传,少有人知,就因为出了个爱国将军吉鸿昌,结果只要是初中毕业的人都会记住“吉鸿昌河南扶勾人”几个字。名人效应你不服不中,没有吉鸿昌,扶沟就是下血本宣传,也不会有这么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扶沟,吉鸿昌的“身影”无处不在,走在大街小巷,一抬头你总是难以避免地看到“鸿昌快捷宾馆”“鸿昌医院”“吉鸿昌大道”等等之类的牌匾。
来去匆匆,这组骑着自行车在吉鸿昌大道上拍的照片效果不好,有点儿遗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