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下雨了,村子没有了点滴的声音,只是偶尔会有一声不知来自何处的鸟鸣,或是一辆汽车或是一辆拖拉机从村中的大街快速地驰过。
难得有一个平静的心情,这么清闲地坐在屋子里,随心所欲地写几句文字。
没有听戏,没有听广播,没有任何背景音乐,独自静坐,享受这雨来小村时的淡然。
许昌诗人老铁的书斋号是“听雨轩”,这一刻,倒是体会到了一点他“听雨”的境界,果然不错。
图片是2013年深秋或是初冬时所拍,拍摄地点是鄢陵县南坞乡南坞村西的卜寨路口,拍摄的剧团是河南大河剧团。
村子里一年中就二月二有三天四夜的戏,平时难得看到剧团到来,那天是河南省邮政总公司送戏下乡,他们出钱邀请了几家实力不俗的剧团到基层乡镇村庄演出,送戏给农民,我才有幸得以一睹河南大河剧团和剧团里一群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年轻人的风采。

图二:以前一直以为剧团后台管服装的工作是最不起眼的算不上工作的工作,后来拍摄河南省许昌市越调剧团时,知道了京剧大师谭鑫培先生的一位后人从北京几经周折定居于许昌,而这位老先生在北京学艺就是专司“箱官”,通过对谭氏后人的了解,才知道这后台“箱官”也是有讲究的,一个优秀的“箱官”也是难得的。

图三:那天演出豫剧传统剧目《十二寡妇征西》,这出戏里有一段“一家人欢天喜地把我来请”已经成了豫剧最具代表性的唱段,影响广泛,演出这出戏最出名的是河南省豫剧一团的谷秀荣,谷氏唱腔大腔大口,气吞山河,猛一听似乎就是来自于最原始的乡野之音,但稍作细品,就能清晰地感知到她的大气磅礴和独特的韵味,与所有豫剧演员的唱腔都有很大的不同,个人特色明显。
可惜的是,谷秀荣除了《五世请缨》,广泛传唱特别是独属个人的唱腔很少。
可惜的是,谷秀荣之后,再不曾遇到一位如她这般能把这种大腔大调唱得让人如此痴迷。
这位舞台上的佘太君候场时穿上了绿色棉大衣,大冷的天,辛苦她们了。
查到一点关于大河剧团的资料,这个剧团最大的特色,就是演员的年轻化,都是十七八岁二十来岁的小姑娘小伙子,刚走出戏校的好苗子。

图四:河南大河剧团是一家民营豫剧团,其前身是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豫剧团,郸城县豫剧团倒闭后,郸城县一位退休的文化局长召集了一些老剧团的演员,又招聘一些艺校的年轻学员,组成了河南大河剧团,并把团址搬迁至省会郑州发展,这几年已经有了不错的影响力。

图五:拍了大河剧团在南坞村演出的图片,我就贴到了自己的博客里,没想剧团办公室的一位同志看到了,他给我打来电话,又发过来一个邮件,看了看,是别人写的关于大河剧团两位年轻演员的文章。
对两位年轻演员没有点滴了解,我没有把那两篇文字贴出来。
没有机会对剧团的年轻演员们进行深入了解,那就只能这样贴些图片,算是为她们祝福加油了。

图六:后台的服装也是琳琅满目。
这个剧团现在全部都是年轻人,应该对老祖宗的很多传统都没什么继承了。
过去戏班的戏箱分大衣箱、二衣箱、把子箱、帽箱、道具箱。戏箱的摆放规矩是:大衣箱放置在后台正中,二衣箱放在下场门,把子和其它箱放在上场门,这样既方便使用,又可作座凳。但演员不能乱坐,生、旦可坐大衣箱,花脸可坐二衣箱,丑角演员比较自由,可任意坐。
所谓大衣箱,存放官衣、蟒、道袍等文服;二衣箱者,存放箭衣、战衣、战裙、靠等武装;三衣箱存放水衣、水领、胖袄、彩裤等。一般剧团都有四蟒四靠四官衣、四兵四将四龙套。
那这出戏里,最起码得需要十一套靠,一般的民营小剧团还真不定能配齐这么多服装。

图七:翎子功在河南豫剧里最出名应该是《黄鹤楼》里的周瑜,这出戏是豫剧沙河调的代表剧目,听过漯河刘法印老师的“食皇爵禄受皇封”,嗓音沙哑,韵味浓郁。
只是遗憾沙河调后继乏人。

图八:在郑州博友豫韵陈风那里知道,这箱子上挂的东西好像叫鬓花,是古代女同志鬓上插的装饰品。就是会功夫的女将全副武装上阵杀人,也忘不了在头盔旁边贴个鬓花,比如《对花枪》里的姜桂芝,跟罗艺拼命比枪的时候,穿的是铠甲,还忘不了这么个装饰品。

图九:后台紧张更换服装的演员们。那天的《十二寡妇征西》演员阵容强大,十二名女将加上其她演员,场面相当壮观。

图十:“大衣箱,存放官衣、蟒、道袍等文服”,那这个箱子就是大衣箱了。

图十一:出场演员多,一忙起来就需要这样密切的配合,即是演员,也是服装师傅。河南大河剧团的后台有热闹、玩笑、喧哗,但在这种热烈的氛围中,我看到了这群年轻人间的和睦、团结。
前台演员演唱,后台的年轻人一边候场整理服装,一边齐声随着前台合唱,这一幕始终感染着我,这样的场景,是我在其他剧团所不曾看到过的。

图十一:河南大河剧团在南坞村演出两场,一场《三哭殿》,一场《五世请缨》。
他们匆匆来,又匆匆去,我知道,再见他们,已经很难了。
就祝福剧团能走得顺畅一些,也祝福这些年轻的姑娘小伙们能在戏曲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并能拥有快乐的艺术生活和家庭生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