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耳畔回荡着王素君老师的《必正与妙常》,静静坐在南坞村西的这间屋子里,我心情平静下来。
这是郑州豫剧广播电台编辑的选择,我不用搜索即可听到音效不错的全场戏。
多日的忙碌、紧张在王老的唱腔中得以暂停。
剧本是极美的。听说原本是四川省川剧的一个剧目,后来移植到豫剧,川剧里这出戏叫《陈妙常》,主要说尼姑陈妙常,剧本从遥远的四川漂泊到河南时,配角有河南的小生之帝王素君老师饰演。没想到,这个配角的演绎压住了主角陈妙常的光彩,再叫《陈妙常》就不切合实际了,遂更名为《必正与妙常》。
豫剧特色多是深沉悲壮高亢,舒缓优雅者不多,王老的出现,可谓豫剧之幸、河南之幸。

图二:虽然爱听戏,但身在农村,能见到现场戏的机会也是寥寥可数。
2013年秋,河南大河剧团到南坞村有两场演出,忙碌之余,到了演出现场,台前幕后拍了一些图片。今天终于又有了一点空闲时间,就把这组图片贴出来。
拍过的剧团中,发现与民营剧团特别是年轻人多的剧团更容易打交道。
快要上场了,男孩子与女孩子嬉闹起来,这场景,如此温馨和谐。

图三:本要给宫女拍照,太监非常热情地要与美女合影。

图四:那日演出《三哭殿》,这位是李世民的正宫老婆。

图五:我喜欢与年轻的戏曲演员交往,他们不掩饰、不沉默、不做作,热情、活泼,也愿意配合我拍图。
要谢谢他们的,给我的拍图带来了许多的轻松和愉快。

图六:这位就是“年轻貌美似朝阳,奏起本来比娘强”的西宫娘娘詹贵妃,李世民的小老婆,李世民很喜欢她。在这出戏里,因为她爹是个大白脸,被人无辜打死了,还总是给观众留下她也是有点儿坏的印象。
其实人家只是长得好看,被老板喜欢,也没做啥违法乱纪的事儿。
年轻没有错,漂亮没有罪,詹贵妃最后忍气吞声饶了杀他爹的凶手,还是个很值得肯定的好同志的。

图七:河南大河剧团是一家民营豫剧团,其前身系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豫剧团。
团长是郸城县一位退休的文化局长,看郸城县豫剧团难以为继而解散,遂召集了部分老演员,又招录了一批戏校毕业的年轻人,成立了这家豫剧团,并将团址搬迁至省会郑州发展。

图八:豫剧的发展前景是好,这个毋容置疑,因为她有着太为广阔的受众市场,但民营剧团的发展无疑常会遇到一些瓶颈,民营剧团虽在城乡遍地开花,却也不得不承受太多的无奈何艰辛。

图九:年轻人是未来的希望,戏曲事业更是如此,大团、名团、国营剧团体制僵化,政府又不愿投入资金扩充编制,再好的演员进了团也很难获取一个编制,诸如此类的体制问题,也是影响戏曲发展的一个原因。
但在这群十八九岁的年轻人的脸上,我看到的依然是开心的笑容。

图十:但他们毕竟年轻,待到结婚成家了,越来越多的生活压力出现,他们能有多少人还能开开心心地坚持一生服务于戏曲事业?

图十一:拍了许多的图片,最后这位姑娘留给我了一个QQ号,本来要发给她图片的,结果也弄丢了。
后来河南大河剧团办公室的一个工作人员在网上看到了我拍的一些图片,联系上了我,我说,可以让这些姑娘小伙们上网搜搜,可以保存下这些图片,这位工作人员说,这些年轻人基本上都没法上网。

图十二:我不知道这一刻这些年轻的身影都在何处。
也许他们已然沉沉睡去。
也许仍在某个村落一隅唱念做打。
但我相信,笑容依旧。

图十三:对河南大河剧团了解不多,剧团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给我发了两篇文章,只是对两个演员的介绍,并无综合姓的剧团资料。
别人写的两个演员的文字我看了,因为不了解,就不在这里贴出来。

图十四:有机会了,会为这些年轻人写点儿文字。
除了拍图片和写一点文字,我还能做什么呢?

图十五:河南大河剧团的设备都是新添了,很不错,原本以为一群年轻人的民营剧团,戏没什么看头,没想到拍图片的时候停了他们的唱腔,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应该都是戏校科班出身,演员素质普遍较高。

图十六:于戏曲只是喜欢,不懂,但看她们的化妆,与王素君老师成立的河南省素雅青年豫剧团的化妆很不同,王老剧团里的年轻演员化妆更复杂,大河剧团的似乎就简约许多。

图十七:上场了,身份马上转化,这位是秦英的妈妈,李世民的女儿,极度护犊子的一个年轻贵族女人。

图十八:郑州豫剧广播电台播放的《必正与妙常》也接近尾声,为了心中那份爱,内敛多情的女子不顾一切离开白云庵,乘船追赶那难割难舍的情人。
凄美酸涩的爱情故事伴随了我的这个夜晚。
谢谢郑州豫剧广播。
谢谢王老的唱腔。
谢谢河南大河剧团里支撑豫剧未来事业的年轻演员们。
今夜可安眠无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