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拍戏曲演出的图片不算少了,主角的图片最多,演员的图片为主,幕后英雄常常就忽略了。
说幕后英雄,就包括了乐队,还有这压根儿就不出后台的服装。
民国时候,河南梆子剧社有“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的老话。这里头说到的“八个场面”就是特指乐队的老师们。没有一个优秀的乐队陪衬,主演的唱腔也会少了不少的滋味,比如十年前我曾比较喜欢的三个三个中青年豫剧演员党玉倩、张宝英、王红丽,这三位名角的乐队都是很有个性的,一听乐队伴奏就知道是她们的唱腔。特别是周口市商水县的党玉倩老师的唱腔,乐队的板胡特别突出,伴奏一出,听众的情绪就能马上平静下来,进入那种悲伤、哀怨、深沉的境界。
说了乐队,再说说“箱官”。
“箱官”就是后台负责服装、刀枪把子的管理人员,管理的是服装,更重要的是为演员服务。
去年或是前年拍河南省许昌市越调剧团的时候,才知道京剧名宿谭鑫培的有一支后人就从北京辗转定居在了许昌城,两代人都是专业的“箱官”。通过对谭鑫培曾孙谭国良玄孙谭昆的了解,知道了后台服装人员也是有许多的讲究的,优秀“箱官”也是很难得的。
河南省豫剧二团实验团是家民营小团,原名是豫北红脸王剧团,为红脸名角范军创办。
没想到范军的剧团竟然是两个剧团组成,今天图片里拍到的剧团实力明显不如另外一个剧团。
我到后台拍图片,没想到所有演员都上场了,就剩下了这位服装师傅和一个孩子。就跟这位师傅交流,师傅很和善,交流很愉快。
图二:剧团的实力不光是主演的唱腔,整个舞台的台风也是对一个剧团实力的侧面反映。比如舞台内侧的校尉飘摇的眼神,最起码站在图片效果的角度上就显出了整体的不和谐。
图三:舞台剧不管是唱念做打、舞美还是灯光,最终目的都是追求一个美字。
衣衫不整、表情不一、心不在焉、妆不讲究,这些都算是败笔了。
图四:当然,不是来挑毛病找刺的,咱还得感谢这些没有名角支撑的小剧团,自力更生的民营性质,存活下来也是有诸多难处的,拼命努力,把自己的最高水平呈现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面前,她们是中国乡村文化的最大贡献者。戏曲有市场,市场的发展却有些畸形,最需求的群体看戏难,而一些大团名角却在拼了命地要拉拢城市里没有闲情逸致看戏的城市观众,拼了命地要把自己的艺术奉献给专家、大奖、领导。
谁能让农民看得见戏,她就是河南戏曲的中坚。
万幸,近几年民营剧团显出了顽强的生命力,我知道的家乡一带,剧团说不上遍地开花,但民营剧团越来越多,并且实力也在逐步增强,极大地繁荣了乡野戏曲市场。
图五:河南省豫剧二团实验团,其实就是原先的豫北红脸王剧团,范军领衔主演。可能是在范军拜到李树建门下的缘故,就用了二团的这个名号,但总觉得有些不妥,毕竟整体实力还是有不少欠缺的。
图六:既然是脱胎于豫北红脸王剧团,当然就要红脸为主的剧目了。
说豫剧红脸,基本上都是豫东红脸王的叫法,豫东红脸王唱腔成熟起来的老祖宗是唐玉成先生,唐生于清末,民国时期被誉为豫剧的麒麟童,红脸唱腔为后人广为效仿,且传唱者声名卓著的颇多,在民间受民众的欢迎程度远远高于河南戏曲界所有的大师级人物。
应是民间传唱的过程中,约定俗成地把唱唐门声腔的名家统称为豫东红脸王,一个门派的传人能如唐门这样大红大紫唱腔广为传唱的,恐怕也就唐门一家了。
豫东红脸王唱腔继承者最著名的当属刘忠河,其唱腔在当代豫剧界六十岁至八十岁的的演员中,堪为一派的,最毋庸置疑的应属刘忠河了。但刘忠河的刘派唱腔在唐门的基础上已经很有相当大的不同,在说传统的豫东红脸王唱腔时,应该把刘忠河单独列出来的。
未脱离豫东红脸王唱腔传统的名家有朱勤堂、杨启超、刘新民、朱坤方、谢庆军、索文化、张枝茂、洪先礼、陈传明等人。
图七:豫剧传统戏《三更生死缘》虽然没有广为传唱的唱腔,但很多剧团都有这个剧目,说明其剧本还是很有市场的。
图八:演员全部上场了,不用说,一个剧目一个人串几个角色的情况是比较多的。民营小团就是这个情况,不容易。
图九:观众不算多,但演员们的演出是非常卖力的,我只顾拍图片,没用心聆听唱腔,但能真切地感受到两个主要演员演唱时是极为卖力的。在这次演出的过程中,两位主演唱腔的态度是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
图十:搁置在上场门一侧的把子箱,主要存放刀枪把子等兵刃器物。这个把子箱的摆放位置与民国时期的习俗是完全一样的,都是经过了实践才固定下来的位置。
图十一:这个就是道具箱了,过去的剧团在戏曲后台多供奉庄王爷,就是个戏曲舞台上演出时的娃娃。上场时就抱着娃娃登台,下场了就把娃娃供奉在箱内,这是戏曲界的祖师爷。
图十二:过去戏班的戏箱分大衣箱、二衣箱、把子箱、帽箱、道具箱。戏箱的摆放规矩是:大衣箱放置在后台正中,二衣箱放在下场门,把子和其它箱放在上场门,这样既方便使用,又可作座凳。但演员不能乱坐,生、旦可坐大衣箱,花脸可坐二衣箱,丑角演员比较自由,可任意坐。
所谓大衣箱,存放官衣、蟒、道袍等文服;二衣箱者,存放箭衣、战衣、战裙、靠等武装;三衣箱存放水衣、水领、胖袄、彩裤等。一般剧团都有四蟒四靠四官衣、四兵四将四龙套。
图十三:民国时期,老艺人们把一个戏班的构成编为打油诗来形容:“五生五旦五花脸,八个场面俩箱倌,掌班哩、管班哩、管账、穿角、捣杂哩,另外还有卖茶哩。”
关于组织机构有不同的说法,又有说“四生四旦四花脸”的。
这个顺口溜里的“八个场面”就是指戏曲班社里的乐队老师们,那时戏班乐队多不过八人,少不过七人,故有“紧七慢八,六人抓瞎”、“七忙八不忙”、“八个场面”之说。
而场面又有“文场面”和“武场面”之分。“文场面”是指乐队里的弦乐器、弹拨乐器和吹奏乐器,比如板胡、唢呐、三弦、闷子、二胡、竹笛、琵琶、笙、大提琴、电子琴等。“武场面”又称硬场面,是指乐队中的打击乐器,如大锣、小锣、手镲、梆子、手板、板鼓、大鼓、堂鼓等。

图十四:这位朝官的扮演者是专业演员出身,退休前曾任职于河南省鹤壁市豫剧团。
这位老师姓希,可惜忘记了她的名字。
图十五:一年之初是农村戏曲演出的集中时期,可惜的是公务在身,出门拍图片看戏的机会不多。难得遇到一次,拍下来,记录她们奔波中的艰辛和不易,是我作为一个戏迷仅能做的点滴事情了。
希望她们能顺利,穿州过县匆匆行进在乡野之间时,能多些开心,多些健康,也能多挣点儿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