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许昌鄢陵的过年,最热闹的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在鄢陵人的观念里,不过正月十五儿,年是没结束的。过了十五儿,再过“游绿儿”,才算是正儿八经过罢了年,可以认真考虑新年之后的耕种问题了。
正月十五闹花灯,灯是必有必看的,但灯只是烘托氛围的功能,元宵节的核心还是舞狮舞龙等民舞娱乐项目的隆重登场。
但社会是发展的,发展的过程中就有旧事物在新事物的不断涌现中式微乃至消亡。
计划经济时代,我穷你也穷,都能吃饱,放松心情的途径寥寥,算是民舞的高峰期,年未到,甚至提前半年就开始组织年轻人、学生利用农闲和节假日在老人们的指导下演练刀枪棍棒,请出彩狮长龙在实践中让下一辈接班人体会要点。
不知道从哪年开始,中青年开始离开农村奔赴城市,虽然在夹缝中艰难生存,还是发现在城市的夹缝中活着也能得到许多农村看不到的东西。
给别人长年累月干活儿争取一些存活的资本,旧社会好像叫扛长工,挺可怜的字眼,但新社会流行这个,干这个干好了也不得了,最起码比在家里累得半死种那一亩三分地强得多。
人都出去。
没人玩了。
心里肯定还是想要玩的。
但谁还敢玩?
几个人玩得起?
村里肯定说不上十室九空,但空的室明显是越来越多了。
时势造英雄,新情况出现新面孔。
男人们主导的舞狮舞龙肘歌梢子没有了,女人们就在一片叽叽喳喳的笑声中登场了。
当然,单调的腰鼓队里老太太是主体。
中间的老先生得介绍一下,他是鄢陵县南坞乡李洼村人,名叫李振中,是一位热心文艺的农民,曾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鄢陵县戏校任教,后回家务农,但平时忙完的地里的庄稼后仍要抽出时间写些小戏曲、快板书之类的文字,文化水平不高,但热爱确是真切的。
算是一位南坞一带知名的民间文艺人才。
耿屯村腰鼓队成立后,他去了那里辅导、编排,很用心。

图二:到处都是腰鼓,简单的动作,枯燥的鼓点,僵硬的表情,早让人生出许多的审美疲劳。
但中老人妇女们早已失去了青春年华时节的撩人身姿,奔走跳跃笨拙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还算是保留下了一点儿的民俗,庆幸吧!

图三:今天拍的腰鼓队来自鄢陵县南坞乡耿屯村,前些时候,乡政府和一家旅游公司联合起来在全乡48个自然村里评选南坞乡十大孝姓和孝老爱亲模范,一直表现不俗的耿屯村被选为试点村。
在挨家挨户发放选票时候,为了营造气氛,邀请了村里的腰鼓队的大妈们出场,敲了几天,为此,村里还专门为她们定制了“南坞乡孝老爱亲腰鼓队”的大红横幅。

图四:扇子舞就是老李叔编排的,在扇子舞中,他还设计了一位大妈在扇子中间穿行舞动彩绸,彩绸舞更增加了整个队伍的灵动感,很不错。

图五:演出的过程中,忽然听到一个人很生气地埋怨谁,大意是动作不规范,问了问,原来是有几个人是参加较晚的,扇子舞动作还挺多,挑错了,有人就不高兴了。我赶紧上前说,大过年的,别生气,都是来玩的,跳得好赖无所谓,只要愿意参与就是好事儿。

图六:耿屯村的腰鼓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突然就在人群里发现了这个姑娘。
去年我曾经拍过她。

图七:2013年11月12日,南坞乡文化站组织了南坞乡首届戏迷大赛,这位来自耿屯村的选手一登场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一是那天参加比赛的年轻人少,二是她的声音很甜美,三是身段有专业范儿。
那天,她初选唱豫剧《小二黑结婚》里的“清凌凌的水来蓝莹莹的天”,节奏感突出,很有味道。谁都没想到,第二次出场,她依然唱了这一段,就遗憾地落选了,最后拿了三等奖。
要是那天她有不同的唱段,也许能与二等奖的两个人拼一拼。
后来知道,她是戏校毕业,科班出身。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从事专业,现在省内外有许多的豫剧团体,就是民营剧团,生意都是不错的,不少剧团都缺演员,干这一行不愁没工作的。
就是在鄢陵,,进不了鄢陵县豫剧一团、二团,也有不少的民营剧团可以选择的。
没去唱戏,可惜了。

图八:本来出来演出都是挺开心的,我拿着相机一走到跟前一拍照片就不笑了。

图九:老太太头发都白了,便装出场,不过面对我的镜头她没有紧张,还算是淡定。

图十:观众都是附近的村民,基本上都认识我,我拿着相机拍图片,就有点儿拘束放不开了。本来想着要拍一张扇子全部打开的照片,终于还是没拍到,就赶紧收起相机站一旁了。

图十一:锣鼓声吸引了附近的群众和路人进了乡政府的院子观看大妈们的舞蹈。
元宵节来了,大家应该都会很开心放松的。
——董占永2014年2月11日夜于南坞村,时耳畔回荡河南省豫剧一团王惠的《五世请缨》选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