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前几天贴了我在鄢陵县张桥乡老张桥村看山西省运城市豫剧团演出的图片,与博友交流过程中,有网友指出这个剧团可能是民营剧团挂了山西省运城市豫剧团的名字。就上网搜索关于这个剧团的信息,发现就只有一条关于山西省运城市豫剧团的信息,还是我发的那篇博文。
基本上可以肯定,这个剧团不是山西省运城市豫剧团,而是河南某地的一个民营剧团。
虽然有假冒名号的嫌疑,但我还是要为这些来自基层又在为基层服务的民营剧团鼓与呼。
——谁都知道,民营剧团的戏很多都是实力很强的,可是想在农村市场上有一席之地,挂一个某个村豫剧团的名号,肯定会影响剧团的效益。比如鄢陵县,有鄢陵县豫剧一团,又有豫剧二团,要是鄢陵乡村间那相当数量的民营剧团想挂个县级的牌子,也只能是鄢陵县豫剧三团四团甚至五团了。
很多民营剧团应该都是有这种情况的,你需要挂哪个剧团的牌子,我就挂,只要点我的戏。
我是理解的。
因为他们是无奈的,河南农村的演出市场,竞争太激烈了。
比如鄢陵县民营剧团最多的只乐乡,有只乐村豫剧团、顺羊村豫剧团、后杜村豫剧团、后杜村曲剧团等,排的十几场戏附近的群众都会背了,只能是往外走,安徽、河北、河南其他市县都有他们的足迹。你到安徽演出了,挂出来个牌子“河南省鄢陵县只乐乡顺羊村豫剧团”,人家谁乐意看这几个字?就拿顺羊村豫剧团来说,演员实力是比较强的,戏价也在逐步提高,去年在南坞这一带演出,一场戏三千多元,这比其他村剧团的戏价要高许多了,足以说明实力。但他们不能挂“顺羊村豫剧团”,后来就挂了鄢陵县青年豫剧团的牌子。
2013年5月1日,在鄢陵县张桥乡老张桥村古庙会演出现场的后台拍了一组图片,就用这两位漂亮的美女来作为本篇博文的头一张来压阵。
这两个角色是豫剧《秦香莲》里的东哥、春妹,是陈世美和秦香莲当初恩爱耕读的时候的爱情结晶。

图二:《秦香莲》里头谁的脸是红的?想了半天,知道了,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个里头有花脸。

图三:能在后台拍图,全靠了这位老师引领介绍。拍过图片后,又让“东哥”、“春妹”找来纸笔,把当天演出的演员名单记录了下来,可惜回家后不慎丢失,只能是对这些为农民卖力演出的艺术家们不提名表扬了。
这位老师在剧中饰演国太,最后一场老包要铡陈世美的关键时候出场,差一点就把老包给逼得放了陈世美——不过,后台的“国太”很和蔼,没有点滴傲气在身。

图四:王延龄老丞相来了个poss。
豫剧生行数十年来一直都是弱势群体,在这出戏里,老生也只是个配角。但在《秦香莲》一剧中,没有这个老生的出现,整场戏的效果就显得太过沉闷了。
图四:拍图需要激情,但不能激动,那天因为“秦香莲”的表演和唱腔,我自己都感觉到了情绪的波动,拍图时果然就没有了自己想要的那种感觉。

图五:毕竟是外行,看脸谱没看出来饰演的是哪个角色。

图六:站到音响师旁边拍了前台的演出现场。
豫剧《秦香莲》的盒式磁带我在十三年前于广东中山市渡头村打工时听了不下五百遍,全场的唱腔和伴奏音乐都能背下来了。

图七:在这个剧团里,还保留着豫剧班社的一些古老的习俗,比如后台供奉“庄王爷”,这个以后还要说,今天就说说这个戏箱。
河南戏曲班社在过去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模式、规矩,比如戏箱,戏班的戏箱分大衣箱、二衣箱、把子箱、帽箱、道具箱。戏箱的摆放规矩是:大衣箱放置在后台正中,二衣箱放在下场门,把子和其它箱放在上场门,这样既方便使用,又可作座凳。但演员不能乱坐,生、旦可坐大衣箱,花脸可坐二衣箱,丑角演员比较自由,可任意坐。
演员们各自坐在什么位置我没有留意,但这把子箱确实是放在上场门的。

图八:那天听到“秦香莲”的唱腔我激动了,也直接导致当天的图片质量远远达不到理想中的效果。
之前说过,“秦香莲”是我近年来看过的面对农民演出时最卖力的一位戏曲演员。一个人,技艺高低不论,但有一颗执着的心,面对受众有一份拼了命的劲儿,那一定也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舞台上,“秦香莲”闯宫得见陈世美,哭诉家庭悲剧和经历千辛万苦时,“秦香莲”在我的镜头前热泪滚落,妆都花了。有前辈说戏曲的悲剧哭戏泪水不能落下,不然影响艺术美,我是赞同这种观点的,觉得一些电视戏曲节目上演员落泪确实影响美感,想要打动观众,不能靠泪水,还得靠唱腔、表演。
但这次不同,我趴在舞台前把镜头伸向自己面前的这位豫剧演员时,看到她倾情投入甚至是卖命般地为农民表演时,心跟着她颤动了。
拍了前台到后台,正拍着其他老师们的后台化妆照,“秦香莲”到了后台,满脸大汗,脖颈之上也是汗水,不用说,一个人投入太深,穿着厚厚的戏装,身上恐怕早已湿透。
她匆匆用纸巾拭干泪水、汗水,配合我拍了两张图片,又匆匆出场去了。
这是一位绝对值得人们尊重的大演员。
曾听豫剧大师王素君先生评价河南戏曲青衣行,说起开封的王秀兰老师,王素君老师评价极高,说她是真正的“大青衣”,在河南,青衣里王秀兰的艺术是一些大家也难以逾越其光彩的。
在面对农民演出时的态度上,这位“秦香莲”也算得上是一位真正的“大青衣”。

图九:看妆是看不出来这位老师是饰演什么角色的。

图十:不用说,黑脸的包拯。
对这个剧团的演出特别是“秦香莲”的表演、唱腔我是非常肯定的,但有一点觉得剧团不够敬业:前台已经演出多时了,后台还有好些个演员才开始化妆。我见过的剧团,一般情况下都是提前化妆做准备的。

图十一:看到这个小朋友抱着奶瓶在后台百无聊赖地走动,我问“国太”,这是剧团的“家属”吧?“国太”说是——真是挺辛苦的,孩子也得跟着剧团四处飘零,大家都在忙碌,也没人顾得上跟她玩耍。

图十二:最后用一张帅气小伙的图片作为本篇博文的结束语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