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2013年4月29日,循着豫剧大师王素君的足迹,到了周口市扶沟县固城乡赵岗村拜访大师,并拍了河南省素雅青年豫剧团的演出照。
去的时候,王老正休息,没敢打扰,就陪着刘老师和孩子在会场上闲走,会场不是很大,很快就走了一遍。就继续闲逛,在街头看到几位老人在买衣服,就问,今天唱戏,应该是庙会吧?一位老太太说是,我问,既然是庙会,就应该有庙吧?老人说,沿着这条街一直往西走,街中间有一座庙。
跟刘老师商量去参观一下,刘老师同意了。
庙是一座关帝庙,一楼供奉关公。
上了二楼,拍到了这两位神仙,不知道什么身份,下到一楼问一位在庙里忙碌的农家女人,她也说不准,跟庙里闲坐的白发老人请教,老人也说不出来,倒是那女人说,有一个是青苗爷。我问青苗爷是管什么的,女人说青苗爷是保庄稼丰收的。
又问另一位是不是供奉的刘备,她们也不知道。

图二:位于扶沟县赵岗村的关帝庙外景。
庙前临时搭建的忘记了是叫神棚还是戏棚,是农村古庙会上特有的临时性建筑。唱大戏时,就建起这么一座简易棚子,内供神位,意为请来各路神仙共赏戏曲。过去的习俗,这棚子应该是跟戏台相对的,可能是为了管理方便,赵岗村的棚子建在了庙门前。

图三:关爷端坐,关平、周仓两旁站立,一掌印,一执刀,着彩衣,神情凝重。一看这装扮,就是完全来源于戏曲舞台。

图四:据赵岗村关帝庙内的这通捐资碑记载:“相传一百五十年前我村马公去河北卖布,行走到小黄河,过河时见河埠口有一关爷神胎,来往行人都从神胎身上过河,我村马公过河时随便说了句话:‘老关爷您保佑着我到会上叫我的布卖得又快价格又好,我把您背过去’,马公说了就到会上卖布去了。时间不长布就剩下三尺再也卖不掉了,这趟生意做得又快价格又好,马公回来到小黄河用着三尺布将老关爷背了回来。原来剩下的三尺布是叫他背关爷用的。马公背起老关爷走着又快又轻,一股劲背到我村北地,歇了一会,再北老关爷怎么也背不起来了。马公无奈,只好回家把这事给乡亲介绍后,乡亲准备欢迎仪式,敲锣打鼓接回落位。民国三十多年,土匪、游勇散兵进场骚扰我村,我村人民组织守寨,全村寨墙布置十八灯笼,夜间看着全寨一圈都是灯笼。又有我村李献忠曾看见老关爷骑着马在寨墙上来回跑,为我村守寨安民。寨墙上边有跳蚤,使守寨的人睡不着经常保持警惕性。另传东唐庄王强说,他在唐庄看到我村寨墙上全部红光,如遇大旱之年,把关爷大驾抬出来,三天后一定下雨。”
“以上传说都是关爷保土安民、造福我村的故事,因此我村村民敬奉关爷也就相治成习,流……”
——碑文的撰写者应该是初中没毕业的水平。
实在是拙略。
用词不当、错字连三、语不达意、文采毫无,等。
但也要谢谢立碑者,不然,这个“马公背关公”的民间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说不定很快就没人知道了。立碑者,也是对地方文化甚至是正史的补充和丰富。

图五:登上关帝庙二楼,逼仄的走廊还挺整洁。

图六:庙旁的一户人家,院子里稍显凌乱。

图七:站在关帝庙二楼往西看赵岗村街道,人都看戏去了,村里没几个人。

图八:豫东农村春天最常见的景象,一般的村子都这样子了。

图九:正对关帝庙的一条土街道。

图十:庙里的关羽、周仓、关平的泥胎塑像不是太成功,比如这周仓,太卡通了,不但没有威武,倒显得有几分猥琐。

图十一:关平身上是铠甲,头上却不是盔,表情也显得有些呆,缺乏神采,有点儿不伦不类。再一个,可能是为了几个神胎保持稳定,都没塑脖子,出来的效果就少了几分威严。

图十二:二爷的效果出来相比较而言还算可以。

图十三:右侧的红纸上的黑字写的是“供奉玉皇大帝之神位”。右侧既然是玉帝,左侧不用说比肩而坐的就是王母娘娘了。但王母娘娘好像平时没有打坐莲花台的习惯吧!

图十四:胸前衣服上挂着黄布条,不用说就是庙里的信徒。基督教是来自金发碧眼的西方世界,佛教来自于相邻的印度,而这道教则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群众信仰这个,也是对源自本土宗教的一种传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