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这应该是上天于我的赏赐。
上午10:42,新浪博友梨花暮雨老师突然打来电话,我以为他骑行到了南坞村要来家里。
梨花暮雨老师说,他在扶沟县固城乡赵岗村,他说:“王素君老师在这儿演出啊!”
假日里原本平静的心情突然就莫名地激动起来,开始在院子里来回转圈走动。
与王老的交往不多,但一生难忘。在她家里的那顿简单的饭菜,在那院子里的合影交流,知道我在远离省城的农村到郑州一趟不容易,临走时她非要塞给我二百块钱……
回到南坞村,觉得心愿了了。
能见见王老,还与她留下来合影,我觉得没有遗憾了。
我知道我去郑州的机会太少太少,就是去,也害怕打扰了大师的晚年生活。
我以为不会再见大师。
但她现在就在离南坞村三十里外的扶沟县的赵岗村。
我一定要见她。
与梨花暮雨老师同行的骑友霍其韶老师电话里告诉了我从鄢陵县南坞村到扶沟县赵岗村的路线。两位扶沟县的朋友因为我当时不能赶去,就没再等我,先行返回扶沟县城了。
当可以离开南坞村时,我启动摩托车,带上妻儿便匆匆出发。出门时我告诉自己:路途遥远,道路坎坷,谨慎慢行,安全第一。但抑制不住加快的心跳,油门在掌心的操控下也一个劲儿地加大。
风驰电掣的速度赶到了周口市扶沟县固城乡赵岗村。
刹戏多时,到了赵岗学校演员们的驻地打听,一位老先生告诉我王老住在北边村委会的院子里。
图二:进了村委会院落,一直走到尽头处的一间大屋子,这位老师正忙着化妆。
图三:说明来意,这位老师说:“王老师休息了。”
我扭头往里侧看。
图四:这凌乱的竹床上沉睡着的,是年逾八旬的王素君老人。
王素君,豫剧文小生泰斗。
王素君,河南小生之帝。
王素君,豫剧王派开山之祖。
王素君,豫剧大师。
我想起来一个问题:
——中国戏剧界现在还有几个人可以配得上“大师”二字?
图五:知道王素君老师在郑州龙门大酒店成立了个素雅剧社,没想到年过八十的王老竟然又办起了剧团,还要下乡演出——这位老人对戏曲不是一个痴字所能涵盖的了。
素雅剧社成立多年,是个不能挣钱还要投入不少资金的组织,大师把她不菲的工资乃至大量积蓄垫了进去,可谓费尽心血。
一代豫剧大师,住一室一厅,骑一辆三二百块钱买来的脚蹬三轮车出行——她的工资就是搁在北京上海也是高薪,但她就这样领着高工资住着破房子过着平淡的百姓生活,把大量的心血和资金投入到了没有什么利益可得的戏曲艺术上。这些还都属于民间行为,官方是无人看得见的,即便看见了,也没有什么态度。
——河南省素雅青年豫剧团。
我们应该记住这个名字。
图六:我到扶沟县固城乡赵岗村演出现场时,正值午时,但舞台下已经坐满了等待下午演出开始的观众。
到赵岗村委会大院里看到王老在休息,我赶紧告退。
从十二点一直等到下午两点半剧团开演豫剧《秦香莲后传》,我再到村委会,王老起床了,才匆匆聊了几分钟,我又匆匆告辞了。
图七:王老坐在窗前,给我拉了一张木凳,两个人聊着,我看到对面桌子摆成的床铺上有一位老师正整理衣服,看了一眼,似乎有点面熟,但想想不可能有我认识的演员,就继续跟王老聊。
这位老师下来,王老师说这是池城。
心里头冒出了四个字:“我的天哪!”
河南省人民广播电台戏曲广播著名节目主持人,在收音机里听了太多他的声音,在网络里看了许多他的主持照、演出照,还欣赏了他演出的豫剧王派名剧《必正与妙常》选段。
池城老师很热情、家常,挺巧,他看过我这两年写的关于王素君老师的一些文字,两个人的交流也就没有了陌生感和距离感。
——王素君大师给俺拍的合影,王老说她手抖了,果然图片效果不太好。
那就上一张池城老师在网络上大量图片中的一张让大家看看他的“本来面目”吧!

图八:大型活动主持场上的池城老师英姿飒爽气宇非凡。跟他搭档的是主持人小虞。

图九:上次在王老家中做客时与王老和王派弟子豫剧名家王燕老师合影。
另:后续还将有数篇关于王素君老师带领的河南省素雅青年豫剧团在该地演出的博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