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今天要说一座桥——鄢陵县南坞乡屯沟村西清流河上的通济桥。
要说这座桥,得先说一个古人——明代鄢陵籍刑部尚书刘訒。
要说这个古人,就得说说古城鄢陵。
鄢陵小城,地域不大,古时却也是称得上地杰人灵。所谓地杰人灵,最好的证明当然是出人。古时的人才,基本上都得是名人,且多是要有些功名在身才更佳。鄢陵出人当属魏晋南北朝时期庞大的庾氏家族为最,数百年不衰。另一个重要的时期,是明代。明朝的时候,鄢陵有“一榜五进士”、“朱明天下半朝鄢”、“父子尚书”等代表性的人物、谚语。这“父子尚书”中的“子”是今天要重点说的。
所谓父子尚书,是指明时鄢陵县城南街刘璟、刘訒父子。
洪武年间,刘聚徙居鄢陵,刘聚生刘海,刘海生刘璟,刘璟为明成化进士、刑部尚书,刘璟生刘訒,为正德进士、刑部尚书——这刑部尚书是多大的官儿呢?演化到现在,明朝末年的刑部尚书就相当于今天的中央政法委书记、公安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司法部部长五个职务合于一身。权力可是不小的。
当官的古代人很多,能让人记忆深刻的没有几个,但刘訒这个人还做了一件事,让很多人都记住了他。宁波天一阁的身份就是放在世界各国古代图书馆行列里也是很有影响的。就在天一阁里头,藏了嘉靖《鄢陵志》八卷(据明嘉靖十六年刻本影印本),这本嘉靖《鄢陵志》的纂修者,就是这位俺鄢陵当大官的刘訒——当然,那时候严嵩名气更大,因为一个牵涉多个高官的案件审理,我这位官当到京城的老乡后来下岗了,《明史》里说:“身雖黜,而天下稱之”。看来,俺这位老乡比后来更出名的梁廷栋得到了历史的更多肯定。
刘訒进士出身,当然也是文采飞扬的,在他编撰的这本嘉靖《鄢陵志》里头,有他的一篇文章:《重建通济桥记》
——岔开一个话题:需要在此处特别感谢一位不知名姓的新浪博友,是这位神秘的博友让我得以一睹明嘉靖《嘉靖志》全文。下面,我对着这位博友的无私恩赐,一字一句地把这篇《重建通济桥记》全文打出来,与大家共赏。
重修通济桥记
(为方便解读,尝试着加上标点。不懂这个,错误难免,方家指正)元气融而川斯名,川泽阻而桥始作,是故,春秋纪溴梁之会孟子示与梁之成,后世眇王政而不修,视水患而自若。于是倡义者逹其阻,募缘者劝其资,夫然后工,不告劳而民不病涉矣。为政而见四境之内无一病涉者,其心宁不慰乎?何者?官民一体,上下一心。事苟利民惠,不必皆巳出也。自古惟王者因民之利而利之,无望人德已誉已(或已——董注)之心,否则急功计利而伯矣。况惠出于下者乎?鄢赵举程立氏偕彭良臣募建县南清流河桥,成,介内弟程天锡来徵记予,以是,惠之在下者而其功亦不可泯,因弗辞。按水经,洧水、颕水皆出阳城之阳乾山而源不同。頴水自少室经许昌历临颍而颍水入焉,东南经沙汴入淮,世久传讹,名多失,实今之清流河,至三道河而始匯,不知頴邪潩邪,抑洧之别派邪。古跡虽存而上下湮塞,每岁秋水泛溢,田禾颇遭渰没,道路辄阻经行。赵举莗乃能忧之,不请于官,不劳劳于民而建是。桥起自嘉靖十三年二月,至九月而讫。工其制,南北三空,高八尺。市石给工凡费所募银二百五十两。是岁,水大至田无积潦害稼……累了,不往下打了。不会五笔,搜狗打这些古文太慢)
逐字逐句地研究这些古文,挺累。读着繁体原文,搜狗打出来简体字,看不懂原文了再查某个词某个字的意思,弄通这篇文章比写白话文费劲多了。发现古人都特别爱引经据典,就这样一篇捐资给农村建座桥的小文章,也要把“溴梁之会”这些更“古代”的事件和一些名人名言拿来说事儿,要读懂这些玩意儿更是让我走近更多的古文献里头,内容太丰富了,要完全理解里头的详情,不知道又弄死了我的多少脑细胞——又开始遗憾这辈子没上过大学系统地学习古代汉语了。
干脆直接说说大概意思吧!
文中通济桥建于明朝嘉靖十三年二月,九月的时候建成,桥是三孔桥,高八尺。为啥叫通济桥桥呢?刘訒说是桥修通了,往北通开封,往西达许昌,往东到淮阳,往南至汝南,所以就给定了个“通济”的名字。现在的农村桥梁建成后基本上都是以所在位置的村庄地名命名,少了许多的文化味道,这方面的工作上,今人应该向古人学学。
最后说说建这座桥的用资。刘訒说共花费了250两银子,不知道明朝嘉靖时期一两银子折合现在的人民币是多少钱,但知道清朝末年的时候农村的一个教书先生一年的工资大概是三两银子。如果按照这个算,现在农村教师的工资一般在一千七百元左右,一年十二个月共计20400元,除以三,等于6800元。一两银子6800元,250两银子就是170万元人民币。
明朝的时候,组织人员捐款170万元建一座桥,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啊!
应该向先人致敬。

图二:2013年3月17日,我不用在乡政府大院里忙碌。3月16日晚,刘老师问我,明天有啥安排?我说,咱去看戏——许昌市越调剧团在南坞村演出结束后,相隔两天,又从许昌到鄢陵县只乐乡曹桥村演出。在南坞村时,总是站得远远地拍图片,这次到了一个没人认识的地方,可以大胆地站到台前多拍几张老师们的演出照片了。去之前,还要洗几张之前越调剧团在南坞村演出时的照片,送给几位老师。刘老师说,咱不骑摩托车了吧!再借一辆自行车,咱们骑自行车去。于是第二天就去了。
出南坞村,过程庄村,在红旗桥北拐,直达鄢陵县南坞乡屯沟村,在屯北村十字街往西走,出村不远就是清流河:“在县中南部。上游老潩水,南坞乡屯沟村西永济桥以下称清流河,因潩水别名清流河,故名。从永济桥南流至关庄村北折向东流,至周桥村东有大浪沟汇入,南流西华沟注入颍河。长23.3公里,流域面积139.7平方公里。县境内长13.1公里,流域面积49.3平方公里。建国后,我县对其进行了多次治理,使其达到三年一遇除涝、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平时无干枯,汛期排涝。为县南部主要防洪排涝河道。沿河两岸堤防,广植树木、荆条。在关庄村西北1公里,鄢陵——陶城公路过河处建有一座中型桥,名红旗桥。另有石灵桥、周桥等生产桥及周桥拦河闸(翻板式)、排水涵闸扬水站等。”(1988年版《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
图三:那天早上天气还有点儿凉,起床做饭,饭后收拾东西,又借了邻居的一辆自行车,开始了这次来回约五十里的骑行。出门时,十点钟,骑行还未到屯沟村,十来里地,刘老师就把身上的小袄脱了。
下了鄢陵县南坞乡屯沟村西的清流河通济桥,不远处的就是鄢陵县望田镇花庄村。而右侧麦田里的一大片坟地,根据我的打听推测,应该有清末鄢陵、通许、尉氏三县通令张润廷的坟墓。而张润廷的后人至今还生活在鄢陵县南坞乡屯南村。
图十四:过了花庄,再往西走,就到了鄢陵县只乐乡和望田镇的交界处,前边的村庄时只乐乡梁寨村。过了梁寨村,还要走只乐乡安赵村、石庄村、东袁庄村、西袁庄村、司庄村,到了只乐乡曹桥村见了许昌市越调剧团的几位老师,开演后拍几张图片再走司庄村北拐到鄢陵县只乐乡西塔庄村、东塔庄村,由东塔庄村过老潩水至安赵村,原路返回南坞村——不耽误晚上八点开乡政府的班子会(我不是班子成员,只是列席作会议记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