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2013年3月2日,周六,我休息一天,就给父母打电话说回家一趟。
收拾齐备,启动摩托车一路向西离开了南坞村。南坞村往西3公里,是鄢陵县的一个地标红旗桥,过红旗桥再往西就属于鄢陵县望田镇界,桥西三二百米是望田镇罗庄村,过了很小的罗庄村再往西,是一条通往望田镇的十几里长的南望路,一条直线不拐弯,只是路况不大好了,已经出了不少的坑坑洼洼。
骑着骑着觉得不对,加油门儿速度上不去,靠路边儿停下摩托车,让刘老师和孩子下车看看,刘老师说,后轱辘没一点儿气儿了。
停摩托车的位置在望田镇逊耕村路口东侧里许。
有过路的摩托车经过,就打听前边不远处的路口有没有修摩托车的,答曰,冇。
让刘老师和孩子在原地等我,我准备折回到红旗桥找修摩托车的店铺。五六里地的路程,走也得三二十分钟,心里有点儿急。刚好从西边驶来一辆送货车,赶紧站在路边伸出大拇指拦车。司机师傅四十来岁,开了车门我坐上去,到了红旗桥下了顺风车。红旗桥西边的路口处有一个焊制拖拉机车斗的师傅,问问也修摩托车。师傅正给一位带着孩子的农家女人修理播种机,等他了三四十分钟才忙完,心里很是觉得对不住刘老师和孩子,那时候的天还是挺冷的,刮着风,两个人站在漫地里等我,连个避风的地方也没有。幸好出门的时候给孩子穿上了一件刘老师的大红袄,从头到膝盖都唔得严严实实。
修车师傅启动他的摩托三轮车,我上了车厢,到了地方,孩子已经急得想哭了。
修车师傅赶紧扒开车胎,我和他一起查找,终于找到了漏气的地方,很快补好了车胎。看看时间,已经中午十二点半了,再次启动摩托车,让刘老师和孩子坐上,赶紧往家赶。
这三张图片是刘老师带着孩子在路边等我的时候拍的。图片中前边不远处是一个路口,左侧是鄢陵县望田镇逊耕村:“逊耕在县城南25公里,望田乡政府驻地东6公里处。逊耕村委会驻地。682人,汉族。耕地1810亩。据传,春秋晋楚鄢陵之战时,为楚军的巡逻、耕耘之地,后建村,故名。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面积约6万平方米。东西街两条各长300米,布局严整,居住集中,瓦房林立,电灯照明。村中间高四周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筑寨,今废,有壕沟环绕,杨柳夹岸。西端有砖窑一座。以农为主,产小麦、棉花、玉米等。部分村民从事黄牛饲养及运输业。有路北行0.5公里通望田——红旗桥大道。”(1988年12月版《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右侧是望田镇陆店村:“陆店在县城南24.5公里,望田乡政府驻地东南5.5公里处。属逊耕村委会。584人,
汉族。耕地1855亩。明朝,陆姓在此设有宿店,故名。今陆姓已绝,白、王二姓居多。聚落呈长方形,面积约5万平方米。东西主街一条长300米。居住集中,瓦房普遍。村内有20亩鱼塘。以农为主,林业发展,产小麦、棉花、玉米,部分村民从事面粉加工及建筑专业。村南30米处,有望田——红旗桥大道。” (1988年12月版《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

图二:停摩托车的地方正北方向是望田镇许姜庄村,《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说“许姜庄在县城南23.5公里,望田乡政府驻地东6.5公里处。264人,均为汉族。537亩耕地。明初,孙、姜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原名孙姜庄。建国前后,曾有一段被误写为逊姜庄。许姓迁此发迹,1982年地名普查时改名许姜庄。孙、姜二姓已绝,今以许姓居多。聚落似东西长方形,面积约3.5万平方米。居住集中,瓦房较多,新建住宅多向东西两端扩展。村东、南两面均有鱼塘。以农为主,产小麦、棉花、玉米、大豆等。大牲畜饲养业兴旺。有大路南去0.7公里通红旗桥至望田公路”。
图三:现在城市里地皮贵,房价也贵,有时候想想,城市里的房子再贵,还是这农村的土地实惠,这一片片麦田可以在三个月后打下来大量的粮食,直接解决人的吃饭问题。城市里的房子一个劲儿地疯长,国家一再说调控,调控了几年也没见啥成效,我倒是真希望来个房产泡沫儿大爆炸,到时候看看到底是谁再为房产泡沫的破灭而跳楼、哭泣、伤心。
粮食安全也不是小事儿,将来若是十几亿人一个一套豪华大别墅,而一人一年就分给一袋子小麦,住别墅又能如何?
所以,要对农民好点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