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许昌的出名,跟曹操有关系。曹操于许昌人来说,应该是有种复杂的心理。首先,许昌人对曹操绝对有种难以割舍的亲切、敬仰情结,但面对上千年来对曹操不客观的评定,许昌人更多的是无奈。乃至到了当代,中国戏曲里的曹操还是一个典型奸臣形象的大白脸。中国戏曲里,大白脸要么就是人见人烦的“国丈”,要么就是总想改朝换代害忠良的的大坏蛋。对曹操的定性,就是难以抹灭的白脸坏家伙。
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曹操的一生作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保障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人民的利益,他的数十年征战,更为后来的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没有他,中国在那时候的军阀战争不知道还要延续多少年。他是汉朝末年或者说三国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贡献最大的一个人。
但按照封建正统思想,君王家是害怕有人挨着碰着皇帝的,于是后来的封建地主们便授意编撰史书的学者们给曹操画了张大白脸。许昌人面对举国上下的大氛围,似乎也只能把对曹操这个人的情感悄悄藏在心里头,不轻易表露了。
对三国历史稍有兴趣的人都会知道大汉王朝的最后一个首都“许都”。许都在汉朝结束后被魏的开国皇帝曹丕改名为许昌。那时候的许昌城,就是在今天的许昌县张潘镇古城村东侧田野间的“汉魏故城遗址”。
公元196年,汉献帝刘协经历了一场在西安城的浩劫,带着文武百官失魂落魄地逃到了河南洛阳,但那时的洛阳城,已是满城废墟,一些副部级别的高官都得自己跑到城外挖野菜充饥,自然皇帝的饮食也不会美到哪里去。这个时候,江南孙家,安徽的袁家,包括那个最不待见人的大耳朵刘备,都没有意识到这个似乎没任何用处的皇帝的巨大政治影响力。孙家、袁家包括极会做戏的所谓的刘皇叔当然知道皇帝在挨饿,但他们没人来管这个一时落难的帝国皇上。
曹操是英雄,就英雄在他在这时候把皇帝从洛阳接到了许昌——当然不是现在的许昌。那时候,现在的许昌城叫颍阴县,而现在许昌城东三十多里外的古城村一带,当时也是一个县城,叫许县。皇帝来了,原先的首都西安已经弄得不成样子了,而恰好曹操多年在许县经营,各方各面的软硬件条件都不错,皇帝一张圣旨,就下发文件昭告天下,东汉王朝的首都已迁至许县。许县这个名字还带个“县”字,实在不大气,就给改了个名字,叫“许都”。所以,你现在看《三国演义》,不管是小说原著,还是电影、电视剧、评书、戏曲里头,这个名字会经常出现。
遗憾的是,南北朝时北魏大将周几攻破许昌城,把城给毁了,从此,这里就成了许都故城遗址。
而许昌二字,也逐渐成了原先的颍阴县现在的许昌市的名字。
汉魏许都故城遗址我在1996年至2000年在许昌农机校上学时无数次地经过,但也只有一次爬上了高高的毓秀台,那时候,虽然故城遗址很有名气,但还是显得很落寞。前些年,政府出钱在通往故城遗址西南角毓秀台的路口建了一座仿汉代的大门,修了一条路。一些骑友、旅游和关注三国文化的人士会经常到这里参观、游玩,遗址明显比之前人气旺了许多。之前,来这里的更多的是当地来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毓秀台原本是汉献帝刘协祭地(一说祭天,一说祭天地)的地方,地处广袤的大平原,毓秀台显得特别突兀高大,台顶上当地的民众建有庙宇,说此处是天爷阁,香火似乎不错。
这张图片是我去年到许昌经过汉魏故城遗址时坐在201公交车上拍的,车太快,图片没拍完整。

图二:大路北侧不远处的村庄,就是许昌县张潘镇古城村。这个村子,过去经常会有一些淘宝客来收购古玩——皇宫遗址上的村庄,想不拾到宝贝也困难。

图三:叫古城的村子,中原一带应该都是常见的,比如这许昌县有张潘镇古城村、我所在的鄢陵县有彭店乡古城村、周边的长葛市有南席镇古城村、禹州市有古城乡、扶沟县有古城乡,等等。能叫古城,肯定就是个很有挖掘价值的有故事的地方。

图四:古城村在省道北侧,省道南侧是一所规模挺大的学校,应该也有十几年甚至更长的历史了。十几年前就从这里经过,但一直也没记住学校的名字,似乎是一所私立学校。但学校建得还是不错的,楼房建了好几栋,记得进大门后迎面是一座毛主席雕像。

图五:想起了手头有一本资料可以查查,找到书了翻找,有一所学校介绍得好像是这所学校。
1999年10中州古籍出版社版《许昌教育五十年——许昌教育改革与发展回顾(1949——1999)》第380页有一个学校是这样介绍的:“张潘二中地处乡政府以东,枪张公路东段16公里界标处,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1997年乡党委、政府投资380万元,在该校建起综合教学楼、教师宿舍楼、男女生住宿楼四座,高档大棚餐厅一个,300米跑道运动场一个,学校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音乐室、电教室等设施齐全,15个教学班,教师55人,学生近千人。”
第一,图片中的学校规模,绝对不是小学;第二,乡镇中学一般情况下都是一中在乡镇政府所在地,二中会选址在非乡镇政府所在村;第三,资料中说“张潘二中地处乡政府以东,枪张公路东段16公里界标处”,跟这所学校的方向是一致的,枪张公路就是今日的S237省道,虽然不能确定图片中学校的位置是在16公里
界标处,但大致位置也是一致的;第四,查卫星地图,整个校园确实是四栋楼房,还有一个环形操场。故而可以确定,图中的这所学校就是书中所说的张潘二中。
——在古遗址所在地玩玩推敲,也是挺有意思的事儿。

图六:这条不宽的水泥路通往古城村西头儿,路口处,栽了根电线杆,上边挂个国亭牙科的广告牌。一个村子里最多也就是五六个医生,这个牙医应该是村里人对认识的。

图七:过了古城,继续西行,不远又是一个村子,这个村子一共才拍了两张图片,不能单独作一篇博文,就附在了古城村的后边。

图八:手头没有段庄村的相关资料,对这里也了解不多,那今天就说到这儿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