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应该谢谢小刘姑娘的。
小刘姑娘与我一个办公室,人勤奋,又聪明,是个难得的好青年。这次入村拍的系列图片,我坐在车上拍图,司机是小刘姑娘。
我难得出门拍图,前些时候乡政府的几个同事在鄢陵县南坞乡周桥村考核基层党组织,没有车,需要把他们接回乡里。趁着接人的机会,我往村里跑了一趟,走村过寨拍了好几个村子的图片,够我十来天往博客里贴了。
我到现在也不会开车,与办公室的几个小姑娘交流开车的事儿,我说我“分不清脚底下的三个脚蹬”,惹得几个姑娘捧腹大笑,过了许多时日还要拿我的“脚蹬”说笑。
因为我不会开车,大事小情,就总是麻烦小刘姑娘开车来回跑,她从无怨言。
时下,世风日下,浮躁是共性,一个女孩子,能踏踏实实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地用心工作,是值得年轻人学习的。
图二:看我的博客的网友中,有鄢陵县南坞乡牛薛村的。这次出门,出了孙老庄村,往南穿过刘贾庄村,是一片绿油油的麦苗。麦田尽头树影掩映下的村庄就是牛薛村。
图三:这一带虽然偏僻,但村子很稠密,离得也很近。出了刘贾庄村往南二三里地就是鄢陵县南坞乡东李庄村。这是个小村,很多人经过这里都不会记得她的名字。
但我曾有幸在多年前在这个村里步行几乎走遍了整个村子。应该是七八年前的事,那时候,乡政府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计划生育,秋天的时候,乡里要成立几十个人的计划生育工作队,开展秋季计划生育集中活动。几十个人在一个村子里两天,第一天的一大早,人刚起床的时候,两个人结伴挨门挨户敲门,一户一户地统计、调查家里的人口情况,看时候有新婚和生育孩子的迹象。那时候搞活动,不分部门和站所,相当一大部分的人员都要参与活动。
有一次,我就来到了这个东李庄村,在村子的西半部一家一家地敲门,别的都忘记了,唯一记住的是村西头中间的一户人家,三间堂屋瓦房,简陋的院落,与家里的人交流得知,他们家的两个儿子都考上了学,家里经济就显得比邻居们差些。他们家陈旧的瓦房、清冷的院落和供养两个学生的窘迫家境,几乎与原来我家的情况一模一样……
图四:车行至东李庄村西北角处时,遥望着远处朦胧的清流河河堤,拍了这张乡野夕照图。
此时,耳畔是豫剧电影《秦香莲》的唱腔:“听说父母被饿死,陈世美暗自哭双亲,我连科及第成新贵,怎忍叫妻子儿女受寒饥。”豫剧电影《秦香莲》于我来说是有一段特殊记忆的。
2000年,我到广东中山市环城区渡头村一家鞋厂打工时,业余生活是空白的,后来狠狠心,花了九十七块钱买了台录音机,但当时只能听广播和一个叫陈慧娴的磁带,后来,厂里一个工友又送我一本一个叫韩宝仪的歌星的磁带和一盒广东粤剧唱腔磁带,我就天天在值班室里听。厂里仓库的老王是河南漯河老乡,他回老家的时候,给我带来了两盒戏曲磁带,一盒是一个县级剧团一个很少见版本的豫剧《抬花轿》,一盒就是后来被我听得能把整个电影里所有角色的唱腔背下来的《秦香莲》。
《秦香莲》曾伴我度过了一段不易的打工生活。也是从豫剧电影《秦香莲》起,我开始把河南戏曲与外省剧种比较,加深了自己对家乡戏曲的理解。
图五:“东李庄村在县城南28.5公里,清流河与大浪沟交汇处西北。属周桥村委会。269人,汉族。耕地617亩。全居李姓,故名李庄。1982年为地名标准化更名东李庄。村东西长200米,南北长180米,面积约3.6万平方米。东西街一条,村周有环村路。以农为主,产小麦、玉米、棉花等。村东有大路南去0.5公里通周桥。”
——资料来自《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
图六:去周桥村,是从东李庄村后的小路上经过,只能是拍拍东李庄的“后背”了。
这间小屋孤零零地建在一片荒地上,不知道是何用途。
图七:东里庄虽小,相比周桥村倒显得不那么偏僻了。周桥村南边是宽宽的清流河,东边也是宽宽的大浪沟,两面环水,出村往外走,必须经过东李庄的这条小公路。

图八:突然出现一条南北街道,赶紧拍下来。一个人也没有。

图九:这里地处许昌是鄢陵县和周口市扶沟县、西华县交界地带,信号塔当然要建起来,不然,当地群众用手机就有长途的危险了。

图十:夕阳西下,冬日的小村庄一片清冷寂寥,安静得似乎已经睡着了。

图十一:到周桥村接了同事,返程中又一次经过东李庄村,终于拍到了一个骑电动车经过的全副武装的农村女人——我坐在车上,走得快,也不用偷拍,直接把相机伸到车窗外拍了。
光拍房子不见人,我自己拍着图片也会觉得很寂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