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那天陪一位朋友拍图片,中午,跟着朋友到了鄢陵县南坞乡和陶城乡交界地带的一家饭店吃饭。
饭店就建在麦田中间,邻着省道,环境一般,但荒野中就这一家饭店孤零零地存在,四周都是高高的树木和绿油油的麦田,在这种地方吃饭,感觉也别有一番滋味。
虽然在远离县城的偏僻乡野间,也没有多么醉人的漂亮风景,但饭菜做得还挺不错。
那次吃饭的时间挺长,我中途出来走动,发现饭店前的鱼塘边上有砌得整整齐齐的台阶,沿着陡峭的台阶往后边走,才知道这后头竟然还被饭店老板开辟成了一座宁静的“后花园”。
石桌、吊床,在这里喝茶、聊天、发呆、看书、听收音机、钓鱼,都是绝美的享受。

图二:饭店与省道之间本来就是一条排水沟渠,饭店老板很聪明,借势就建了鱼塘,一周用网圈起来,既防止鱼儿被盗,又保证不会有人意外落入鱼塘。
人家的安全意识还是很强的,还专门做了警示牌,告诫食客及路人“水深禁止游泳,违者责任自负”。饭店主人肯定知道,万一有人在这里有了不安全的情况出现,不管是否经过同意,责任他都是免不了的。但给个提醒,就会好许多。
图三:坐在吊床上往北看,是鄢陵县南坞乡堤子营村。
堤子营村前两年是拍过的,不过是在村里,这样远远地遥望,又在这样让人心情平静的环境里,觉得挺美。
图四:鱼塘里不是会因为鱼虾的游动而泛起阵阵涟漪,里头的雨还真是不少的。
图五:沿着鱼塘四周蓝砖铺就的甬道走到鱼塘的北侧边沿,在往北看,堤子营村的还是有些模糊。
但我知道,东南角大大的白色建筑和挨着的红瓦房,是一座教堂。
图六:拉近镜头看,这座基督教的建筑肯定是堤子营村最恢弘漂亮的建筑。
有时想想这宗教的力量真是够厉害的,连着偏远的小村也会有不少的宗教徒虔诚地有了他们的信仰。想想,基督教传入许昌才一百多年,就可以在城乡广袤的土地上遍地生根,并且发展得生机盎然有模有样。到现在也没机缘走经过教堂了解一番信教者们的宗教生活,但我想不少人肯定都是能在这里寻找到快乐和希望的,不然,这座教堂不可能出现在这片麦田之中。
图七:堤子营村的民居显然跟教堂的房子是没法比的。在麦田边的的红砖红瓦房上看到了“王耀军”三个字。王耀军这个人很多人都知道,我到过的鄢陵、许昌、扶沟、西华等地,临路的房子上多有他的题字。
后来在网上知道了他的一些事,毕竟他也是个爱写的人,我就不再妄加评论。
今年,王耀军去世了。
但这个人肯定有人会记住,一个开封市杞县热爱游走的农民。
若是人死后还有另外一个世界,希望王耀军老人能享受到写作的愉快。
图八:看看1988年12月版的《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上是怎么说堤子营村的吧!
“堤子营村在县城南26.5公里,鄢陵——陶城公路东侧。属南坞乡官庄村委会。593人,汉族。耕地1548亩。明末,姬姓迁此建村,原名姬家营。后肖、汪二姓迁入,村沿河堤发展,故更名。村呈长方形,面积约8万平方米。东西街6条各长400米,与三条南北街相交呈格状聚落。居住集中,瓦房较多。东北隅有10亩鱼塘,西北隅传有郭公墓。农产以小麦、棉花为主。”

图九:既然说到了郭公墓,那就贴一张郭公墓的图片。
这张图片拍摄于2010年5月。
《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说“西北隅传有郭公墓”——这个表达不肯定,但我还真在那一年几经打探找到了此墓就是郭公墓的证据。
请看下图。

图十:这块残碑被一哥们儿从郭公墓旁拉回家当了镇压力水井的工具。
我当初把残碑的整个碑文都录了下来,了解了相关情况。碑是民国初期所里,立碑人其中的一位还是图片中这户人家男主人的曾祖父。
图十一:堤子营村南头儿有棵挺大的垂柳,深秋时节,黄叶飘落,这垂柳依然坚持自己的颜色,就成了整个村子最瞩目的风景了。
图十二:隐隐约约的房子,沉默的村庄,绿毯般的麦田,农村生活,就是这般淡然无语。

图十三:冬天的乡村拍出来总是难免一丝的萧杀,就把2010年5月站在堤子营村口拍的这张图片贴出来吧!冬天里看看夏天的图片,也许会有一中别样的好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