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新浪博友“望田小宋”是鄢陵县望田镇贝屯村人。今天,让小宋看看贝屯村。
“贝屯在县城南21.5公里,望田乡政府驻地东北5公里处。属靳屯村委会。257人,均为汉族。耕地645亩。明初,韩姓居多,名韩楼。马姓后来发户,又称马村。清初贝姓迁入,更今名。今以董、黄二姓居多,贝姓次之。村呈东西长方形,面积约3.2万平方米。东西街一条长200米,洼改路穿村而过。南有10亩鱼塘。以农为主,产小麦、棉花、烟叶等。有大路西去1.5公里通陶屯。”
这是1988年12月版《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上关于鄢陵县望田镇贝屯村的介绍。
鄢陵的村庄地名中,特别是鄢陵西部、南部与许昌东的张潘汉魏故城相距不远的地方,有不少带“屯”字的村庄,这些村庄多是源自曹操当初的许下屯田。
贝屯村的介绍,并没有说跟曹操屯田有关,贝屯村也没有《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里常见的“某姓迁入”,但从里边的“明初,韩姓居多”,贝屯村有可能就是鄢陵明代之前的原居民。这个村子,明代初期叫韩楼,后来随着村子各个姓氏的此起彼伏,有先后改为马村、贝屯。屯者,许昌曹操屯田之地也。
还是跟曹操有关联。
曹操是许昌人应该顶礼膜拜的一个人物。是他,让后人翻起许昌这本历史的时候显得异常厚重了。
图二:贝屯村“南有10亩鱼塘”,这个池塘位于贝屯村东南角,但明显不够十亩。走过整个村子,发现村子的西南角还有池塘,当初应该是相连的。
图三:从南坞村回老家,常走的线路有两条,一条是走望田镇,一条是走南坞乡屯沟村经望田镇花庄村、只乐乡梁寨村、安赵村。现在的农村公路越修越多,回家的路比前几年好走多了。最近,大伯来南坞村,给我说了一条更好走的路,这条路,就是经过贝屯村的一条水泥路。
这才有机会骑着摩托车拍了贝屯村。
图四:鄢陵南部的南坞、望田、张桥、只乐、陶城几个乡镇这些年主要的经济作物是小尖椒。
有一年,小尖椒的价格达到了12元一斤,高得让人都不知道怎么兴奋了。
可惜,就那一年高价,自那之后,就跌下来上不去了。前两年有七元、八元的价格,但这两年都是五块多。价格虽然不高,但还比种玉米强些,于是走进这些地方,一眼望去,红彤彤一片全是尖椒田。
图五:小尖椒种植有几个难点。一是栽种的时候正是雨水极少的季节,一棵小苗埋进热气腾腾的土尘中,必须得及时浇灌。二是小尖椒一棵棵栽种比较麻烦,地多的话就得雇人干活儿,一到那一阶段,一天一个人一百元中午还得管饭,有的找不来人,就跑几十里地雇人,每天用三轮摩托车接送。三是小尖椒一怕旱二怕水,比其它庄稼,小尖椒显得特别娇贵,一旱马上得浇,雨水多一点儿,就容易淹死。四是收割的时候很多人舍不得用机器收割,得用头或是菜刀一棵棵地砍到,在地里晒干后再一捆捆地拉家。小尖椒堆起来,一个秋天甚至一个冬天就天天坐那儿摘辣椒了。
图六:现在走进鄢陵南部的几个乡镇,基本上每个村子里都堆放着大量的小尖椒。
图七:路边蹲着的男人,正在摘辣椒。只是因为骑着摩托车拍图,只拍下了他的半个身子。
图八:贝屯村西南角还是一个大池塘。
这里有一条近似九十度的大拐弯水泥路,喝酒或是开车太快了这里实在是个很危险的地方。
图九:拐过了九十度的弯道,回望贝屯村。村子太小也有一个问题,若是有了丧葬之事,按照农村风俗都是十六人抬架,从家里一直抬到坟地,村子小了壮劳力不够。我就听说俺村附近有两个小村就是有人死去了需要两个村子合作才能举行葬礼。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事物都是在不断适应新形势的。现在,有的地方就有了专门的抬架人,租人家的花架(罩在棺木上的罩子),再出一份抬架钱,人家就全包了。
图九:贝屯西南角池塘边上有一处挺大的院落,若是依水建一栋别墅会是多美的风景。
图十:玉米、豆子入仓了,小尖椒拉家了,秋收就结束了,接着的是秋种。
麦子这两天已经都播种上了。
但老天一直不下雨。
预报说周日有小雨,希望能下来,希望能变成中雨甚至大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