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为新浪博友拍过了他多年不见的老家鄢陵县张桥乡夏堂村,看看时间还早,就骑着摩托车,往东拐,想着顺便拍拍潘庄村。
刚好,新浪博友张志磊也想看看潘庄村,了解一下潘庄村的历史。
夏堂村离潘庄村也就一里地的样子。
夏堂村与樊堂村是融在一起的,穿过樊堂村的大街,到村东头,看到了一大片荒草没膝的坟地。
骑着摩托车,往里坟地里头看了看,有墓碑。
拐了方向,摩托车进了坟地。
没路了,停下摩托,步行往墓地深处走。
一片空旷地,种上了菜。
害怕雀鸟叨菜,还弄了个上红下黑的家人造型。
若是深更半夜月黑风高,不小心走进一大片荒芜的坟地,蹚着一人高的荒草,伴着不知名的鸟叫声,眼前突然蹦出来这个假人儿,差不多也要吓死人的。
图二:土地是农民的宝,坟地里的空地也不能放过,种上了豆子。
这样也好,我往里走,也方便些。不然,到处都是野草,再碰上条蛇,那就够我几天过不来的。
——我怕蛇。还怕得相当厉害。看见这玩意儿,就腿肚子发软心发抖。
也奇怪,我一个朋友不怕,她说,她敢把蛇掂起来。
图三:虽是大白天,虽是个无神论者,但走进这看不见边缘的古老坟地,心里还是觉得环境有点儿异样。
图四:墓碑大点儿,还好,这么小的墓碑,确实极为少见。
墓碑规规矩矩地站在,还好,歪着,有点那个了。
——半夜时分若是拍个恐怖鬼片,这个位置适合。
图五:这一墓双碑的碑刻,我是第一次见。
这是鄢陵县张桥乡夏堂村夏氏始祖碑。
始祖碑,都是要讲故事的。
——这篇博文,应该是早就贴出来的。
推迟这么多天,就是因为我把碑文拍下来之后,碑文却一直录不下来。
连续研究了几天,带着猜测推断,今天总算把能定下来的文字抄录在了稿纸上。
文字不齐,但关于夏堂村夏氏的一些资料已经有了眉目。
图六:“夏氏始祖碑。”
“吾夏氏始祖宏兴,于明初洪武二年春二月奉皇王之命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南。相传,始祖随堂兄到杞县陈子岗开荒耕田,后因君命有〇〇不……杞县迁至鄢陵县城东南五里蝎子岗定居,以垦荒种田为业。至七世祖夏荣,父母双故,在〇守孝三载,人称孝子,族人为他修建了孝子阁……岗,以此被人称……种方便,八世祖弟兄二人商议分居,长门二门……二,人丁兴旺,在外地也置买庄田为……至鄢陵县城东南十五里的马梁庄。马梁二姓相继无后,而夏……九世祖孝贤,以孝子岗携眷至鄢……耕〇子,故迁居于此,取名夏茔,后改〇夏,营造……”
“……里许有本〇茔地一亩九分……立石誌之。”
“始祖夏公讳孝贤暨配周氏之墓。”
——断断续续的碑文里,也透露出不少的信息。
一、夏姓是明朝洪武二年春二月从山西迁到河南的。
二、从山西迁入河南的始祖叫夏宏兴。
三、来河南后,一世祖叫夏宏兴,七世祖叫下荣,九世祖叫夏孝贤。
四、鄢陵夏堂村夏氏是少见的多次迁徙。夏姓从山西来河南前后,历经了至少四次搬迁。第一次,是一世祖夏宏兴从山西洪洞县迁到了开封杞县陈子岗村;第二次,因为朝廷的政策变化,一世祖夏宏兴带家眷从杞县迁到了鄢陵县城东南五里的蝎子岗;第三次,可能是为了耕种方便,八世祖迁至鄢陵县城东南十五里的马梁庄;第四次,九世祖夏孝贤带着家人迁到了夏堂村。
五、这坟墓里,埋的,是夏姓来河南后的七世祖夏孝贤。因为是他带领族人迁到了夏堂村,自然,夏孝贤就是成了鄢陵县张桥乡夏堂村的夏姓始祖。
六、鄢陵夏氏,还曾出了位大孝子。夏氏七世祖夏荣,孝敬父母,父母死后,他守孝三年,族人感念其孝道,还为了修建了孝子阁。死后,能立庙受人膜拜的,能有几人?看来,夏荣当年定然是把孝敬爹娘的事做得特别好。
——最后,再查查他们搬迁的村子。
从山西来到河南,夏氏家族第一站,是在开封市杞县板木乡陈子岗村。现在,还有这个村子。
第二站,他们迁至鄢陵东南五里的蝎子岗。这个位置,属于今日的鄢陵县马栏镇,马栏镇没有蝎子岗村。查阅《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马栏镇胥庄村有一处“蝎子岗遗址”。
《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第五章第二节《古遗址》内有蝎子岗遗址的介绍:“位于县城东南约4公里处的一个土岗上,该岗俗称蝎子岗,在马栏乡境。西距吴家1公里,东北距胥庄0.7公里。面积约37500平方米。遗址高于地面约4米,远视极为突出。从断层上看,文化层厚2——3米。地表陶片到处散置,甚至成堆。遗物有石铲、石斧、石镰、石刀、石磨腿、鬲石、石矛、石磨棒、铜镜、桐镞、铁剑、铁烫斗、子母砖、空心砖;陶器有鬲足、缸、甑、碗等残片,纹饰多为绳纹、弦纹。当为新时期时代——战国时期之遗址。”
蝎子岗遗址现在是许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范围是以胥庄古石桥南端(北纬34°04′31.0″,东经114°12′59.0″)为基点,向东延伸50米,向南延伸400米,向西延伸300米,向北延伸10米。
第三站,八世祖迁至鄢陵县城东南十五里的马梁庄。

图七:碑文图片模糊不清,一个字一个字地摘录在了这张纸上。
这其中,夏氏从开封杞县迁至鄢陵,第一站,是“杞县迁至鄢陵县城东南五里蝎子岗定居,以垦荒种田为业。至七世祖夏荣,父母双故,在〇守孝三载,人称孝子,族人为他修建了孝子阁……岗,以此被人称……”
这段碑文,关键的细节,都看不清了。
鄢陵有个蝎子岗遗址,但没有蝎子岗村。
翻开《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马栏镇、张桥乡的村庄一个一个地查看,终于有了关于夏氏的发现。
《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上,关于马栏镇吴家村是这样介绍的:“在县城东南五公里,大浪沟西岸。吴家村委会驻地。985人,汉族。耕地1610亩。该村原居夏姓,明朝,有夏荣,母死后曾在坟中守孝三年,人称孝子。且村西有一小型土岗,故原名孝子岗。后夏姓迁至夏庄、夏堂等处。清初,吴姓迁入,始更今名。俗称孝子岗吴家……”
——这就对接上了。
夏氏族人从杞县迁至鄢陵,首先是到了到了蝎子岗一带,也就是今天的鄢陵县马栏镇吴家村。
——再查明朝鄢陵县四乡二十九保地图。
鄢陵县城东南向,孝子乡赵坊北保,有一个村子叫“孝子岗”。
把碑文与吴家村和明代地图上的孝子岗村放在一起,就清晰多了。
夏氏一世祖从杞县陈子岗迁移至鄢陵,定居于今日的吴家村,当时,村名应该是蝎子岗。到夏氏七世祖夏荣时,因为夏荣事父母至孝,族人为其立庙,蝎子岗村也因为夏荣而更名为孝子岗村。
明代时,鄢陵有四乡二十九保。
颍川乡,含今日鄢陵县城北的彭店乡、马坊乡、柏梁镇大部、陈化店镇东部一小部分。
孝子乡,大体包含今日的鄢陵县马栏镇、张桥乡。
美化乡,辖区相当于今日鄢陵县陈化店镇、大马乡、只乐乡及柏梁镇南部。
鸣凤乡,辖区含今日的鄢陵县南坞乡、陶城乡、望田镇。
——明时,夏氏所在的孝子岗村属于孝子乡。
孝子岗村,不用说,是因为夏氏七世祖夏荣而得名。
是否,孝子乡也是因为夏氏七世祖夏荣而得名?
若是,那明代夏氏在鄢陵定然是威望甚高的望族了。
不知道夏堂村夏氏族人有没有族谱,若有,应该是有答案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