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6月25日,傍晚,我不忙。
孩子到隔壁姥姥家玩去了。
妻说,一块儿出去走走吧?
我说,中。
我说,去喊喊孩子。
妻说,难得一次两人世界,让他在姥姥家吧!
我说,中。
俺家就在南坞村西头儿。
出门几十米,往南拐,就是这条生产路。

图二:离了村子,回头望,村里的房子逐渐模糊。
图片中的房子,有鄢陵商业银行南坞营业点、鄢陵县邮政局南坞支局、南坞供销社、移动公司等。

图三:小麦收割了,套种的小尖椒渐渐覆盖了黄色的秸秆,有点儿绿毯的意思了。
小尖椒这几年价格一直不错,希望今年还能保持上涨最起码别落价的态势。

图四:妻在路旁的一个池塘里采摘了一些芦苇叶。
她说,回家可以包粽子。
6月26日早上七点钟,我和孩子吃到了糯米红枣粽子。
粽子 有一股芦苇叶的清香。

图五:妻采摘的芦苇叶,就在图中不远处的那个池塘里。
池塘里水位下降了不少,芦苇特别多。

图六:摘了芦苇叶,继续前行,拍一张我行进的步伐。

图七:鄢陵是花木之乡,南坞乡虽然不是花木种植的重点地域,但也有一些种植户的。

图八:俺家的玉米田,沿着这条路往前走,二百米就到了。
——俺家玉米长得不错,挺壮实的。若是一亩地收个千把来斤,现在价格也可以,两亩地,就是两千块钱到手了。

图九:地的那头儿,是鄢陵县南坞乡彭庄村。

图十:预报说,这几日有雨,旱了多日,终于有了盼头。
昨天,下起了毛毛雨,昨夜,下起了小雨,今天希望能下大一点儿。
若是能下一场及时雨,全乡少浇一次地,就能省下几十万元。

图十一:妻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也爱摆弄着做点什么。拿着芦苇叶,一路之上都在试着怎么个包法。

图十二:有放工的大婶经过,因为都是一个村的,没敢拍正面,过去了,拍张背影。

图十三:地里头薅草的,妻认识,喊她奶,两个人在交流小尖椒的管理经验。

图十四:地里的这几个坟包,是岳父家的祖坟。
听岳父说,岳父祖上人丁不忘,岳父的曾祖在清代时是个秀才,家境一般,但读书人很是讲究,总是穿着长衫,与村里聊天时,总要踩在两块砖头上,以免弄脏了长衫。后来,不幸中年丧命,岳父的曾祖母每日抱一些秀才老伴的书籍街上卖了,勉强度日。
那时,苦于人丁不旺,就重选坟地,把坟地迁到了这个地方。
可惜,一连数代,都是单传,岳父的祖父、岳父的父亲,都是因为无后过继他人的。
一直到了岳父这一代,岳父才有了三兄弟三姐妹。

图十五:岳祖母的坟墓。
我跟妻谈朋友时,岳祖母还健在。
我跟妻结婚时,岳祖母得了老年痴呆,有时会不认人,但她总能认出我。跟妻谈恋爱时,妻给岳祖母介绍,说,这是我男朋友,叫占永。岳祖母听错了,把“永”听成了“明”。一直到岳祖母去世,她一直喊我“明”。
妻小时候,岳祖母给妻讲过她小时候的事情。
岳祖母童年时代,跟着父亲逃荒,往陕西。有天夜里,又累又饿,岳祖母说,她走不动了,老父亲说,孩子,不能停,天亮了,有白馍吃。那天夜里,岳祖母不知道为啥,总是被什么东西绊倒。
天明了,岳祖母看清了,路上,到处都是死人。
岳祖母说那年是“光馑儿”。
我推算了一下,岳祖母说的事儿, 应该是1942年的河南大旱灾荒。
那次,河南死人无数,那时,卖妻卖子已经无人问津了,逃荒的乡亲出现了“人相食”“易子而食”的历史悲剧。

图十六:东边不远处,又一片坟地。

图十七:快要进村了。今天,就贴到这儿。
改天,再接着说村里的事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