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一位新浪网友让我给他拍他的家乡。
他的家,在鄢陵县南坞乡党庄村,离我住的南坞村一里地。
那天下午,带着妻儿,步行去了党庄村。
网友给我留言时,特别交代,想看看村里的学校。
想来,应该是他少年时代很多梦想所在的地方。
虽然我在办公室工作,在乡政府里是极少数不包村的人之一,但全乡所有的村子我都去过的。
党庄学校,因为曾经跟党庄村支部、村委会办公地在一个院子里,我是去过一次的。
现任党庄村小学的校长是我在鄢陵县初中上学时的同班同学,也是妻在许昌师范学校时的同届校友。

图二:我家孩子妈妈在南坞村小学教书,通过与她多年的生活,对农村教育工作也有了一点了解。
科教兴国。
四个字很大。
但农村学校一直很小。

图三:《鄢陵县教育志》上老资料较多,但新的内容介绍相对较少。
倒是张建甫、毛明灿主编的《许昌教育五十年》上有一点关于党庄小学的介绍。
“党庄小学:位于南坞乡东1公里,党庄村东中心路南100米处,由党庄、后石、曹庄三个自然村联办,创建于1982年。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

图四:从党庄学校大门两侧的院墙看,这大门应该不是在1982年建成时所盖。
之前,农村教育一直在高喊“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
很好听的口号,说白了,就是农民自己想法建学校,村里、乡里给教师发工资——国家好像没啥事儿。但教育办好了,考上了学生,就成了商品粮,脱离了农村,成了城市的建设者。
想来,当初“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是不全面的。
细想,“农民教育农民办,办好教育为城市”应是有一点点道理的。
中国的二元体制,在教育上也有着显著的体现。
这么多年了,国家越来越富了,而城乡差距、城乡教育的差距,似乎就是在两条平行线上,总也无法相交。
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总是隔开,时间长了,会生分的。
硬件软件上的距离,最终也会成为心灵上的距离。
人心远了,是很可怕的。

图四:农村学校,就是这样,简约、质朴。
跟城市孩子们的学校相比,农村孩子们应该保持沉默的:房子不同,地面不同,操场不同,教室不同,老师不同,课桌不同,气质不同,生活不同,爹娘不同,天空不同……
唯一相同的,就是那面五星红旗同样飘荡在农村孩子们的心中。、

图五:之前,党庄村委会的办公地就在学校里的这个小院落。
一晃,多年过去,我跟着同事们到党庄村开展计划生育秋季服务活动的场景历历在目……

图六:天气越来越热,农村孩子没有风扇,至于空调,更不用提。

图七:那年,某个省的某个学校大门外发生了意外,于是,全国上下都开始关注校园周边安全。
学校门口,挂上了南坞乡派出所民警的图片和联系方式。

图八:学校东院墙外,隔着一条小土路和一条排水沟,就是大片待收割的小麦。
地头,建了男女分开的公厕。
想了想,应该是学校的厕所。

图九:学校东院墙外,这条小土路,也是村里群众的生产路。

图十:三十年前,党庄村、后石村、曹庄村三个村子的全体村民出资,千辛万苦建成了这所党庄村小学。
那时,很多农民只是解决了温饱,甚至不少人家总是需要在麦子收割前一个月就吃完了上年的粮食,还得向亲友借粮,但再穷,农民都在尽力“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坚守了这个信念几十年,终于,城乡教育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

图十一:如同这正在收获的小麦,孩子也是农民的希望所在。
忘我地付出,指望着能多收个三五斗。

图十二:层层的树枝绿叶遮住了我远望的视线。
我看不清麦田里联合收割机的仓里收获如何。
看不清,就静静地等待吧!
总是会有个结果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