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乡村:豫中乡政府大院旧貌新颜见证历史变迁(许昌鄢陵县南坞乡政府)

标签:
河南许昌鄢陵周口扶沟乡政府家属院司法所餐厅农村乡下风景图片 |
分类: 乡下见闻 |
图二:这是前年扶沟县新浪博友行行老师和王义民老师骑行到南坞村时,到俺家做客时拍的图片。这个月亮门,就在第一张图片中右侧小楼的位置。 -
当时,两位老师是突然造访,大热的天,我慌里慌张地赶紧掂桶给两位老师接洗脸水消暑。 -
老乡政府的院子,跟现在的大不一样了吧! -
当时,这个院子里,有俺家、妇联主席家、副乡长家、计生办副主任家,厨师、司机等人也住在这里,还有司法所、畜牧站等部门,是个大杂院,既住人,又办公。
图三:说起行行老师,就想起了他这两年来数次到南坞村的许多往事。 -
这是行行老师第一次来,在俺家的破瓦屋里,妻准备了四个菜招待老师。 -
——孩子身后的墙体,斑驳不堪,整修困难,又漏雨,俺住了好几年。 -
至今,想起半夜爬起来用脸盆水桶接水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图三:现在,乡机关带家属常住南坞村的人员,都搬到了这最后一排房子里头,终于,不漏雨了,也干净了,大家也再不为漏雨和脏乱差而苦恼了。
图四:以前,摩托、自行车都是搁在自家屋里头,或是露天搁在外边,现在,有了崭新的车棚。 -
乡政府的同志们的工作,最离开的,是摩托车。 -
乡政府的工作,十之八九都在村里头,没有摩托车,就无法开展工作,所以,摩托车特别多。
图五:南坞乡政府主办公楼东侧的这栋楼房,是国家的文化站项目。 -
当时,国家投资二十四万,考虑到乡政府办公用房紧张,乡里就筹措资金,加盖了左侧的半栋。
图六:这栋主楼,是乡里头现有的楼房中最早的一栋。 -
我现在就天天在这栋楼一楼的党政办工作。
图七:咋暖还寒的时节,春的气息已悄然飘来。
图八:小桥流水,不少村里来的群众到乡政府办事,都要到这里走走看看。
图九:以前,院子里一排排瓦房,显得特别拥挤,现在,敞亮多了。 -
抬头望,天色湛蓝,心情,似乎也会觉得特别放松和舒畅。 -
图十:左侧的小楼,是新财政所办公用房,也是国家项目资金建设的。 -
图十一:主楼后头,有两栋楼,西侧,是财政所,东侧的这栋,一楼有厨房和机关食堂。其他房间,都是职工宿舍。
图十二:因为地下都是老宅基,很多的砖头瓦块,不利于绿化,就先清理了一下,再拉来新土,以确保苗木和绿化植被能成活。
图十三:看着自己生活了近十年的院子越来越整洁漂亮,那种无以言表的自豪感,便会悄然涌出。 -
对这片土地,如同恋爱般,是有了难以割舍的深情。 -
世事难料,也许,我就在南坞村终老一生,也许,将来会离开南坞村,不管怎样,我想,这片热土和我在这里经历的或苦或甜的往事,将会终生刻在我的心中。
图十四:每逢节假日,人都进城了,值班的我常常就在这静寂的院落里漫步,享受着这难得的清闲和春日的暖阳。 -
心中,真把这个国家的院子当作自己的家了。 -
图十五:走着,想着,我要拍下这里的一切,我要见证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
图十六:现在,农村开始大面积普及摄像头了,南坞乡好像也二十六个行政村好像大部分都装上了。 -
这东西好,能昼夜巡视着乡村的一切,一些不法分子想做点儿坏事儿,也得动一番脑子了。
图十七:当然,不是一味地大拆大建。 -
用了几十年的漏雨落尘的已定性为危房的老瓦房,一定要拆,但是,状况还比较好的,还是要好好利用的。所以,最后一排,就留下来继续使用了。
图十八:往右拐,从东数第五个门儿,是俺家。
图十九:星期天,乡机关的同事们基本上都进城了,城里没房子的俺一家三口,继续过自己的农村生活。 -
妻正洗衣服——办公室功过忙碌,虽然工作、生活都在这个院子里,但我没管过家里的洗衣做饭卫生打扫等一切家庭事务,甚至,连孩子想见我,也只能跑到办公室跟我说两句话就走——我早上六点半起床到办公室,晚上十点半回家或干脆就睡在办公室,除了吃早餐的一会儿,孩子基本上跟我不见面。 -
妻说,你总是不管孩子,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好。 -
但我只能先把工作做好,能抽出一点儿时间,一定好好陪陪孩子。
图二十:俺家前头,是乡机关食堂。 -
隔着窗玻璃,拍拍俺乡新建成的食堂。 -
去年十月,许昌市纪检委和鄢陵县纪检委要求乡镇都要按要求建设廉政小食堂,刚好赶上乡机关的机关改造,就弄了这个食堂,不用同志们吃饭时院子里蹲着吃饭了。
图二十一:搬到新家后,是一间半房子,最近天气转暖,就把里头的办间给腾出来,成了孩子的卧室。
图二十二:我弄的书还是放不下,就放在乡政府隔壁岳父家了一部分,这两个书架,也可以叫作杂物架,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往上放。 -
——若干年后,房价跌得要死人的时候,俺也在城里头买个房,整整齐齐地把书籍摆好,也可以在城市楼房的阳台上晒着太阳看看书听听戏,享受一番城市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