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好些天没有出门拍图片,就把库存的这一组图片揪出来了。
这一组图片,是俺家所在的村子。
1988年版《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载,顺羊“在县城西南19.5公里,只乐乡政府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西与临颍县王岗乡坡孙村相邻,北邻老潩水。顺羊村委会驻地。1995人,均系汉族。耕地3272亩。”
“相传:古时,从老潩水上游飘来一只石羊,至村北桥边搁浅,人们认为‘神赐’,村亦由此得名。”
“据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董姓始祖碑文记载:‘始祖董大公世居于此,数十世矣。’
“今仍以董姓居多。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约42万平方米,南北街一条长约700米与东西街一条在村中十字相交。居住集中,布局严整,多为瓦房。清咸丰十年(1860年)筑‘顺羊寨’,今寨废,尚有壕沟环村,积水养鱼。”
“西北隅有学校一所,南北街两侧设村办面粉厂、制瓦厂、化工厂、供销社及烟站等单位。以农为主,产小麦、棉花、烟叶等。”
“清朝时期,该村即为集市,设有食宿、当铺、监店等,来往客商络绎不绝。今农历逢双日有集,星期六有物资交流大会,上市品种以日杂为主,月成交额达1.5万元,机会规模达2000人以上,服务半径2公里,是该乡主要农贸市场之一。”

图二:这次坐车上拍图片,是我一个族弟结婚,迎娶新娘子回来的途中所拍。
过了野岗商代遗址,往前走二三里地,就是顺羊村了。

图三:很少回家,这次才发现,村干部在入村的地方弄了这么个建议牌坊:顺羊人民欢迎您。

图四:这里,我和我的伙伴们常称作是“东头儿”。
俺家在“西头儿”。

图五:这个架子,俗称“灯闪”。
一年只用一次,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的时候挂上各式各样的彩灯,舞狮子舞龙练武术,是村里一年中比春节还有热闹的全村的狂欢节。
我小时候,是挂上几排红色绿色的灯泡,很简易,最底下的一层两边,还要放上几个萝卜灯——就是把萝卜挖成中空,注入煤油,插上捻,点燃,放于“灯闪”两侧即可。
后来,有了专门卖各式各样多次多彩变幻现代彩灯的店面,就省力了不少。
二十多年前,“灯闪”都是用木头高高搭建起来的,现在,电焊直接就能弄出来这种简易、方便的架子,少费了人力,也少了很多的气氛。
所有的经费,都是全体群民筹资而成。
当然,肯定不是一处“灯闪”,每道街,都要有最少一处的。而那条街上做得最漂亮,去参观的人就会特别多,弄得不好,甚至只是站在大街上远远瞅一眼,根本就不近前的。
如今,年轻人,甚至所有的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了,不打工的,也天天忙着挣钱,玩狮子玩龙的,已经少了很多的继承者。而“打梢子”(指演练武术),需要学很长时间,基本上已经没有传人了。
我幼时,每年村里都有老武师挑选一批孩子培养的,现在,当年培养成的,都不见了踪影,而现在的年轻人,百分之百都要外出打工挣钱的,老武师们想找徒弟,断然不能了。
——当年的老武师们,而今想必基本上都已过世了。
年味儿,越来越淡,钱味儿,越来越浓。
这是个问题:人都机器化了,感情淡漠了,也没有过去那种狂欢的心情了。

图六:现在,农村最重要的,就是盖楼。
不宽的水泥路上,随处可见建筑材料。

图七:听见汽车喇叭里传出豫剧《抬花轿》“回府来只觉得心神不宁”的唱腔,马上人都出门了,要看看婚车上的新娘子长得齐整不齐整。
探头往车里看,一个瘦削的小伙子——虽然没看见新媳妇,陪着高兴的情绪依然。

图八:再往前走,不远处,就是顺羊村十字街了。

图九:前几年,家电商家在村里还不多,两三年的时间,家电商品也琳琅满目了。
图十:顺羊村十字街。
一个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地方。
但这里确确实实很村子的一个很核心的地方。外村人来,要从这里走,村里出去,也要走这里过。
十字街的东北角,原本有一株不知几百年的老槐树,虬枝四射,很有威严感。村民都说“二猴爷”住在古树上,故而,绝没人敢碰树枝一下。
二十年前,村里的一名拖拉机司机从村里的烟站拉了一车烟包,往许昌卷烟厂送,走到十字街,碰掉了一枝枯枝,就停车返回了烟站,晚上,演了一场电影,第二天才出车。
修水泥路的时候,已然枯死的树除了。
十字街角落里,盖了一座巴掌大的小庙。

图十一:这图中的景象,已经跟我当年的记忆完全不同了。
那时,右侧是一长排供销社的代销店,生意非常火爆,往里,还有一座很古老的二层楼房,应该是民国或是晚清时期的。左侧,也是一排很古老的瓦房,有批发冰糕的冰糕作坊,有老式的食堂。
这是北街,往南走,当年有小卖部、车马干店、烟站、信用社、诊所,还有“大队”(村委会)非常古旧的老瓦房——那年,老瓦房一间少有人进的仓库角落里,发现了大量的戏曲服装,竟然还很完整地被遗忘在了角落。

图十二:原本坑坑洼洼的这条街道,已经准备大修了。
——不知道平整路面拆迁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啥宝贝。
那一年,我还在村里上小学或是初中,街上扒旧房子,从墙缝中突然发现了三大罐的银元,被建筑工人和村民分了。
而位于村北的学校,原本就是建在一大片坟地之上的。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院墙外一些不知几百年没人管的老坟地上,有人开荒,犁铧入土,翻出来大量的陶罐,都扔到了学校院墙外,没人要。
我一个同班同学拿了两个好看的,想回家种花,没到家,他妈就听说了,被他妈一顿臭骂,他灰溜溜地掂了两个罐子又跑到坟地里,往荒草过膝的坟堆里一扔,才敢回家。
——那片坟地,村里人都说是“后老坟”,最少的有四五十亩地。
那里,应该原本是更大的墓葬区,因为坟地附近的土坡上,当时还有大片的荒地,沟沿间,有好几个腐朽的棺材裸漏在外,很小的棺椁,似乎只能躺下很干枯瘦小的人。那时上学,每天都从那里经过,也不知道害怕,甚至又一次还把棺材里的人头骷髅取出来,听着玩,现在想想,实在是太不敬畏。

图十三:一般情况下,盖了楼房,都要盖个这样的门楼。
图十四:听到迎娶新娘的音乐,奶奶领着孙子来看热闹了。

图十五:这一家,院内的主楼外墙还没粉刷完毕,门楼也是老的,还没来得及拆除。

图十六:现在的农村,空调、太阳能热水器开始普及了,但秸秆的四处堆放,确实影响农村形象的提升。农民住上楼了,用上空调了,也能不分冬夏天天洗个热水澡了,但很多生活习惯,还是有待进一步改进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艰辛一定会真正实现环境整洁的愿望的。
这一家,是新浪博友开心笑笑到俺家时给她带路的她的同学家。

图十七:这个门楼,也有二十多年了吧!
顶上都变形了。
图十八:沿着这条出村的路,往里走,就死俺村的耕地了。
这条路,特别长,最远的有六里地还多,所以,过去摩托车的时候,干活儿很不方便,我妈不会骑自行车,特别是夏天,她总是早上五点多天不亮就步行走,走很长时间才能到地里,不吃早饭,一直到上午九点多回家,吃第一顿饭。
现在好了,村里人干活儿,基本上都是有三路摩托车的。

图十九:这栋破房子,二十多年前,是一个面粉厂,那时候,面粉厂左侧,是荒地和树园,夏天收麦子的时候,全糙成了打场晒粮的场地。
破房子后头,是老护寨河,现在还有水,我小时候,这里是我放羊常来的地方。

图二十:小姑娘听到声音,也赶紧跑出来看热闹了。

图二十二:俺家,就在这附近,这栋楼房,就与俺家隔了一条路和一户人家。
图二十三:结婚当天,所有参与人员和来客,都要系上红布条的,不知有何讲究。
图二十四:新郎家,就是这里了。
——农村变化越来越大,希望农村这个中国的关键所在能发展更快一些,百姓所愿能更快实现,国强民富的目标能近在眼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