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1999年版《许昌教育五十年》载,鄢陵县南坞乡第一初级中学(南坞一中)“坐落在乡政府所在地南坞村北门外,占地1.87万平方米,创建于1968年。12个教学班,700多名学生,65位教师。1997年建起了一栋四层教学大楼,教学设施齐全,已达省定二类标准。”
“该校先后被评为市‘文明单位’、‘常规管理标准化学校’,连续五年被县评为县级‘教育教学先进单位’”。
——今天,老婆大人带回家里一个U盘,要用里边的什么资料制作电脑课件,我看到了里头的一组照片,南坞乡一中的老师们在练中国功夫。
就想着,鄢陵正在热火朝天地开展“健康鄢陵,幸福人民”行动,要打造长寿之乡,我就在这里贴出来这一组图片,宣传家乡的“健康鄢陵”行动,也宣传了南坞乡的学校。
图二:鄢陵县南坞一中,曾有过一段“南坞高中”的经历,很有时代感。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的《鄢陵县教育志》载,南坞高中“址在南坞村北,1969年5月7日开办,公社筹资创建,占地17余亩。县教育局拨款扩建,共建校舍70余间。毕业8界17班,1982年8月撤销,学生合到张桥、陶城两校。历任校长(负责人)陈付铭、轩法云、张西臣、陈付宽、马士成等。
图三:中国功夫,源远流长,传统的传承方式,一直在民间代代相传,时代发展,市场经济了,农民也开始把经济放在第一位,农村舞狮、玩龙、打梢子(鄢陵农村对武术器械对练的统称,泛指武术)等传统习俗迅速弱化,甚至,基本上已走到了消亡的尽头。
突然,看到村里的教师们不分男女,统一行动,整齐划一地练起了武术,我觉得很意外,更觉得兴奋和欣慰。老师带头儿,对学生,就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只要坚持,传承,就不是问题。
图四:我诧异于,这一群乡村老师,竟然可以把中国武术练得这么整齐漂亮。
我所知道的农村中学老师,是非常辛苦的,时间很紧张,能练得这么好,真是不简单。
图五:听孩子妈妈说,南坞一中现在发展非常不错,比如这每天的课间操,校长带头,站在前边练,领导能带头示范,老师自然也能很提劲儿地做下去。
图六:当然,我前边说的资料,都是十多年前和二十多年前的资料。我手里头没有学校的资料,只是听人说,现在南坞一中有两千多名住校生,教职工有一百多人,已经是一所不仅仅教学质量依然保持传统优势,而且教学规模也在越来越像滚雪球不断壮大起来。
图七:当初,图中的这个校园,原本是两个学校。
前边提到的南坞高中,当时属于“公办中学”,而南坞乡的“民办中学”则是南坞乡中,同样是1991年版《鄢陵县教育志》所载,南坞乡中“原为南坞高中旧址,在南坞村北。1982年8月创办乡立初级中学,与南坞联中东西两院,1987年,联中并入乡中,现有3级11班。其历任校长徐丙欣、薛寿山、刘洪典等人。
图八:翻看一些教育类的历史资料,教育系统学校、体制的变迁,几乎是连续不断的,合合分分,直让研究这段历史的人看得懵了头。
图九:鄢陵的经济社会发展,在许昌所辖的各个县市区来说,不少方面,都是有不小的差距的,但鄢陵却风风火火地开展了“健康鄢陵,幸福人民”行动,我个人觉得,活动不是个短期行为,而要经过数年甚至十年数十年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健康鄢陵”的目标。
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我在生活中发现,鄢陵的“骑友”、“驴友”、“摄友”、“戏友”、“歌友”、“暴走”等民间健康娱乐休闲方面,跟许昌等地相比,还算是发展很滞后的。
“健康鄢陵”,不是造声势的,而是要带动全民的“健康”意识,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祝福鄢陵俺的家,能人人“健康”、城市“健康”、乡村“健康”、经济“健康”、发展“健康”、永远“健康”。
图十:看完了南坞乡一中的美女帅哥老师们练武术,再跟着无名摄影师的镜头参观一下南坞一中的学校。
图十一:在学校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中国的应试教育,已经让很多人诟病了,让学生参与“健康”活动,就不可能说让孩子们坐在教室里拿着课本来得到“健康”。
多让学子们参加体育锻炼,能有个开朗积极的心态,一定是大有裨益的。
——又想,只要应试教育在,让学生们锻炼了身体、健康了心理,却影响了考试分数,学校相比又得承受巨大的考验和压力。毕竟,中国目前的状况,还是看考试分数。
特别在河南,近一亿人,考生特别多,名校招生,河南考生分数普遍高出其他省份很多,但录取的人数,总是很可怜——我个人感觉,中国的高考,是以地区划分,而不是以人口划分,这本身,就有不公正的嫌疑,甚至,是地区歧视的嫌疑。
图十二:人大代表的产生,听说就要改革,这大学招生的制度,为啥就不能按各省考生人数比列平均招录呢?好,有特殊情况,比如,少数民族地区,可以适当的扩大招录指标,但,大的方向,不能有偏差吧?
我想了好几年,也想不明白这个问题。
图十三:说了大学招录的地区差异,看看这一排瓦房,又让我想起了城乡教育分配的巨大差距。
城市,是国家的孩子,农村,也是国家的孩子。城市是个漂亮的孩子,大人就特别疼爱怜惜,农村,就是因为天生长得不漂亮,从生下来的那一刻,似乎就注定遭遇被大人忽视的结果。
图十四:南坞一中,在鄢陵县来说,还是教育质量非常不错的一所老牌名校,想想那些普通的学校,状况肯定跟城市学校的差距更大。
从二十多年前我小时候,就看了无数遍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大标语写在村子的大街两侧。今天看来,“教育为本”,只是把城市学校纳入了这“本”。
——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多得多啊!
——这“本”怎么一直往上爬,不往下行呢?
好些日子了,新闻媒体一直在搞一个“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我觉得好。为啥走的是“基层”,不是“高层”、“上层”、“中层”,就是因为“基层”代表着最广泛的群众,代表着国家的核心所在。
今天看来,教育系统应该向新闻系统学习了。
图十五:说得太严肃了,回头,咱再看两张南坞一中的文化长廊图片。
图十六:可惜,没机会到学校拍拍学生们的生活,不然,一定是一篇非常精彩的博文。
最后,谢谢南坞一中的这位照片提供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