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图片乡村:许昌野外打井农民工生活实录(鄢陵县南坞乡杨树湾村石灵桥村)

(2011-10-17 21:19:17)
标签:

河南

许昌

周口

鄢陵

扶沟

漯河

郾城

水利

打井

自来水

农村

农民工

禹州

长葛

分类: 乡下见闻

图片乡村:许昌野外打井农民工生活实录(鄢陵县南坞乡杨树湾村石灵桥村)
    图一:虽身为乡干部,出乡政府大院儿的机会却是极少的。

          我在乡政府的党政办,是极少数不包村的乡干部之一。

          10月13日,我到村里一上午。

          市县领导要来检查俺乡的安全饮水工程进展情况,同时来的,还有许昌市属的魏都区、东城区、鄢陵县、禹州市、襄城县、许昌县、长葛市水利系统的领导。

          乡里要来市县领导,乡里领导自然是非常重视。

          并且,南坞乡几万农民吃水问题今年一下子全解决了,上级领导给咱的项目,岂有不重视的道理。

          很难得,我也被抽调出来,带着两个更年轻的同事,到工地现场做后勤服务工作。

          其实,就俩活儿,一是插上彩旗,营造点儿氛围,二是各县市的领导来了,把买的两箱水发了。

          当然,俺是提前俩小时到工地的。

          ——出门拍图片的机会太少了,自然要带上相机。

          领导还没来,抓紧时间,拍图。

          第一个目标,就是水厂正在打井的工地现场。


图片乡村:许昌野外打井农民工生活实录(鄢陵县南坞乡杨树湾村石灵桥村)
    图二:我喜欢拍人物。

          人物不说话,也比看硬邦邦的机器有看头儿。

          过去搭讪,师傅很热情。

          一听口音,不是鄢陵本地人。

          师傅说,他们来自许昌,是许昌市水利局下属的打井队。


图片乡村:许昌野外打井农民工生活实录(鄢陵县南坞乡杨树湾村石灵桥村)
    图三:我给师傅拍照,他很高兴,我说,你往后站站,我给你拍张跟铁塔的合影。

          拍过,让师傅看,他笑了。

          趁着人家高兴,我走进了铁塔后边的帆布棚。


图片乡村:许昌野外打井农民工生活实录(鄢陵县南坞乡杨树湾村石灵桥村)
    图四:原来,打井机器的后边大棚内,是他们的厨房。

          用的,是煤气灶。

          卫生条件是差一些,但离不了这个。


图片乡村:许昌野外打井农民工生活实录(鄢陵县南坞乡杨树湾村石灵桥村)
    图五:案板刷得很干净,还挂了起来。


图片乡村:许昌野外打井农民工生活实录(鄢陵县南坞乡杨树湾村石灵桥村)
    图六:工地上,最多的,就是灰尘,为了防尘,只好把碗筷都用袋子装起来。


图片乡村:许昌野外打井农民工生活实录(鄢陵县南坞乡杨树湾村石灵桥村)
    图七:调料有酱油,量贩商店里到处都是的加加老抽王。

         
图片乡村:许昌野外打井农民工生活实录(鄢陵县南坞乡杨树湾村石灵桥村)
    图八:壶里,应该是醋。

          儿时记事儿起,大大小小的壶上,都有“郾城”俩字儿。

          二十多年过去了,买壶,还是“郾城”。

          看来,“郾城”的这个工厂效益一直不错。

          郾城是漯河市的一个县,前几年变成了区,与漯河市区隔沙河相望。

          郾城是个古城,宋朝,很会打仗的岳飞曾在这里跟不知到底是哪里人的金兀术“郾城大战”。

          郾城,包括漯河,之前都属于许昌下辖的县市,1986年,不知道啥原因,河南省的领导把本属许昌管辖的十几个县市都划出去了。像漯河,也成了地级市,跟许昌平起平坐了,发展还相当不错。

          比如,这个造壶的工厂,一直兴盛着。          


图片乡村:许昌野外打井农民工生活实录(鄢陵县南坞乡杨树湾村石灵桥村)
    图九:买的菜,有粉条。

          不知道外地有没有。

          俺许昌人,都爱吃这个。

          至今,我还记得小时候父亲和乡邻们在寒冬的冬日,满头大汗地敲打工具往大锅里下粉条的热闹劲儿。下粉条的时候,必须是冬日最冷的时节,工序很多,活儿特别累,还有把煮好的粉条捞出来用短杆逐一排在野外上冻。

          许昌最出名的粉条,不是出在俺的家乡鄢陵,而是在许昌西边的禹州市。

          禹州的粉条出名,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红薯好。

          城市里卖的粉条,很多,都不是红薯粉,想买到纯红薯粉,也不容易。

          要想放心,还得到产粉条的地方买。

          哪位若需要,也可以给我说说,因为俺老家那一带还有下粉条的。

          当然,价格可不便宜。

          虽然贵,若是来得晚了到了快过年的时候,就买不到真粉条了。


图片乡村:许昌野外打井农民工生活实录(鄢陵县南坞乡杨树湾村石灵桥村)    图十:工地师傅们在这里已经干了很长时间了,油都用了一壶了。

 

图片乡村:许昌野外打井农民工生活实录(鄢陵县南坞乡杨树湾村石灵桥村)     图十一:厨房里,还有一位挺帅气的哥们儿。

            我说给他照张相,他很配合。

            这些人,是满身油污的农民工。

            就是这些人,挣的,是这个世界上最干净的钱。

            这个世道,手里的钱不干不净的,恐怕不是很少。


图片乡村:许昌野外打井农民工生活实录(鄢陵县南坞乡杨树湾村石灵桥村)     图十二:隆隆的机器声中,离开厨房,走出多远,回头看看,操作室还有一位师傅。

             拐回去,给这位师傅拍图。

             拍过,伸着胳膊让师傅看相机里的图片。

             师傅肯定看不清,但他很开心地笑了。

图片乡村:许昌野外打井农民工生活实录(鄢陵县南坞乡杨树湾村石灵桥村)
    图十三:他们的工作,就是在震耳欲聋的机器声中坚守,天天都这样,没有时刻安宁。

            我想,他们肯定很喜欢那种安静的日子。

           
图片乡村:许昌野外打井农民工生活实录(鄢陵县南坞乡杨树湾村石灵桥村)
    图十四:工地百米外,另搭建了一座帆布棚,不知是何用途。

            过去,一探究竟。

           
图片乡村:许昌野外打井农民工生活实录(鄢陵县南坞乡杨树湾村石灵桥村)
    图十五:进去看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台十七寸的电视机。


图片乡村:许昌野外打井农民工生活实录(鄢陵县南坞乡杨树湾村石灵桥村)     图十六:“门”口儿,有一个就地搁置的饮水机。

图片乡村:许昌野外打井农民工生活实录(鄢陵县南坞乡杨树湾村石灵桥村)     图十七:往里看,一排床铺。

            跟棚里正打扫卫生的一位师傅问话,才得知,这是工地工人们的宿舍。

            师傅介绍说,打井机器是二十四小时运转,工人们两班倒。

            我这才发现,里头,有几床被子里显然有人在蒙头睡觉。
            ——再拍图,我不敢用闪光灯,怕惊醒了这些辛苦的工人。


图片乡村:许昌野外打井农民工生活实录(鄢陵县南坞乡杨树湾村石灵桥村)     图十八:请抬脚,满落地,小心翼翼地举起相机,往里拍。

            棚子的尽头,还有一位工人师傅在睡觉。

图片乡村:许昌野外打井农民工生活实录(鄢陵县南坞乡杨树湾村石灵桥村)     图十九:虽然很小心,还是惊醒了这位挨着的师傅。

            师傅没看我,只是用手拉着辈子,把头蒙得更严实。
            不能再拍了,我有些于心不忍。

            我十一年前曾去广东东莞、中山打工,知道夜班的辛苦。


图片乡村:许昌野外打井农民工生活实录(鄢陵县南坞乡杨树湾村石灵桥村)

    图二十:棚子里,挂着一件大衣,应该是夜班师傅熬夜时穿的。

            十几年前,我的父亲曾跟着一个打井队到周口市扶沟县一带打井,只是听母亲说过一句,那种活儿,很艰难。           

            那段经历,父亲一直不曾谈起。

            现在好了,现在的打井队,全都是机械化,条件也好了许多。


图片乡村:许昌野外打井农民工生活实录(鄢陵县南坞乡杨树湾村石灵桥村)
    图二十一:门口的电表箱里,装了两袋子柿子。

              不知道是在家里带来的,还是在村里买的。

              在这钱不邻村后不着店的田野间,这柿子,应该是师傅们的唯一零食。

              我不会忘记,有这样一群农民工,在俺南坞乡杨树湾村和石灵桥村之间的田间,为俺乡的数万农民吃上健康水,在秋日瑟瑟秋风中,日日夜夜劳作不停息。

              不能忘了,也要谢谢领导,特别是许昌市水利局的领导和鄢陵县水利局的领导,俺见过这些领导的面,很家常,很务实,不摆架子,下乡,也不吃饭,还给俺这儿的群众办了这么多实事儿。

              希望这样的好领导多来俺乡,多来俺村儿。

              ——当然,来的时候,也可以顺便带点儿惠农的项目或资金,俺这儿的农民,俺这儿的干部,包括我这个乡政府的小董,都会非常感激的。

              来了,吃顿饭也可以嘛!

              只要给俺带资金带项目。

              嘿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