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新浪博友“在山那边”是我的同乡。
“在山那边”在黑龙江上大学,毕业后,独闯上海滩,几番拼搏,终于事业有成。
在上海,“在山那边”很忙碌,有空闲了,他会看看我拍的家乡的图片。
后来,应他的要求,我去了他的老家,拍了他老家的一些图片。
那篇博文,被新浪河南和新浪首页推荐,反响不错。
《河南日报》记者范娟华老师因为这篇博文,发现了我的博客,遂用大篇幅的文字和图片在大河网介绍了我骑摩托为游子拍家乡的事,并被确定为那一期《焦点网谈》的首条而被《河南日报》刊发。
故而,对“在山那边”印象特别深。
国庆节,久居上海未探家的“在山那边”回家了。
今天,“在山那边”带着生长于江南的妻儿到了南坞村我的家里。
这第一张图片中,左侧的,是“在山那边”的孩子,右侧的,是我家的孩子。
这是中午出去吃饭时,在我家外边的照片。
两个孩子后边的三间红瓦房,中间吊竹帘子的那间就是我家。

图二:“在山那边”的儿子讲一口略带江浙味儿的普通话,我的儿子将河南话。
江南小子听中原小子的河南话稍微有点儿吃力,能听懂几句。
但两个孩子相处很融洽。
语言可以不同,但奥特曼是相通的。
日本人确实厉害。
一个毫无美感的奥特曼,不光席卷了中原大地,连鱼米之乡的江南也渗透了。

图三:“在山那边”
一家三口的合影。
在上海已经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猛然到了乡下,除了见见亲友,若是时间长了,肯定会有许多的不适。好在,后天他们就要返沪。
聊天中,听他们讲了许多上海大都市的事情,与我的乡下生活,真是不同的境界,不同的天地。
若是没有网络,若是没有博客,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家庭怎会坐到一起!
应是有缘的。
图四:看到鱼塘,看到小桥,两个孩子来了兴致。

图五:许是久在江南,难得一见这中原乡村的景色,看到路边的玉米,“在山那边”的孩子玩得特别高兴。

图六:农村,没有好饭店,只好去了南坞村东头儿一家名叫“鲜溢阁”的算是不错的饭店。
“在山那边”的妻不习惯吃北方饭菜,但她很大度,为了大家的开心,肯定是没吃好的。
左侧,是“在山那边”的江南娇妻,右侧,是我家贤惠的老婆大人。

图七:在饭店,竟意外邂逅从杭州回家的新浪博友“天黑怕了夜”。
前段时间,在杭州开出租车的“天黑怕了夜”回家,跟我联系,我曾同他一家三口在这家饭店吃饭。
“天黑怕了夜”不但长得帅,酒量更帅。
我没喝过这么多酒。
回家路上,我跟妻说,可能会出酒。
从下午两点多,睡到晚上八点多,我才起床。
万幸,没出酒。

图八:左,“天黑怕了夜”;中,“在山那边”;右,董占永。
觉得特别开心,也特别幸运,能遇到这么真诚的朋友。
谢谢朋友,谢谢博客。
给我的乡下生活带来了这许多的快乐和知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