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新浪博友zzlhn是我的老乡,他家距我所在的南坞村二十多里路。
zzlhn身在岭南,想让我拍拍他家所在的鄢陵县张桥乡裴庄村。
就骑摩托车,带着妻儿,去拍了。
到了张桥乡裴庄村,一打听,裴庄有俩,一个前裴,一个后裴。
就围着两个村子走了一遍,都拍了。
先贴了后裴的图片,一天就点击了超过六千次。
zzlhn说,我先贴的后裴里的图片,有他的家。
那zzlhn就是后裴人。
zzlhn说,不知道前裴现在啥样。
那就接着把前裴村的图片也贴出来。
前裴庄村东北角,大路西侧,这户人家做粮食收购生意。

图二:先说说裴庄吧!
裴庄村位于张桥乡中部,辖前裴、后裴两个自然村,故名。
明、清两朝均属孝子乡张桥北保,民国初属体仁区,1930年属第四区,1936年属第三区张桥镇联保,1942年属张桥乡。建国后:1951年属第三区,1958年属第三区张桥镇联保,1962年属张桥区,1965年属张桥公社赵庄大队,1979年与赵庄分治建裴庄大队,1983年社改乡后称裴庄村委会。
曾有学校一所,但此次不曾拍到。
鄢陵县002乡道从前裴庄村东穿过——就是这条路。

图三:前裴庄村:
在鄢陵县城东南15.5公里、张桥乡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处,均系汉族,属张桥乡裴庄村委会。
宋姓建村,北靠一岗,故明代时名宋岗。
明末清初宋姓迁出,裴姓迁入,改裴庄。
后分为前后两村,此居南,故名。
两条东西大街穿村而过,中有南北短街勾通,三街相交呈工字型,街中心有三亩水坑。
西300米处有络河故道。
古龙王庙(又称中庙)位于此,今无存。
据传,明末裴庄村人裴化,为兵部尚书梁廷栋家奴,其人鱼肉乡里,无恶不作,被梁廷栋除去,当地有“活剥裴化”之说。
我算是一个很痴迷的地方文史爱好者,对于一些民间故事之类资料,常是爱不释手的。对于鄢陵一带的民间故事,也算是多有耳闻,但这个“活剥裴化”的故事,还真是第一次知道。
新的民间故事,每年总是要发现几个的,但裴庄村的“活剥裴化”的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民间故事,多为发生地的群众口传心授,且多为故事主人公的后人。
比如,鄢陵赫赫有名的梁廷栋、庾亮等人,在其故里流传的故事最为详尽。
但这个裴庄村的“活剥裴化”的故事太让人意外了。
把祖先的故事流传下来,寻常见的,都是歌功颂德,正面宣传。
而这裴庄人流传了四五百年的活剥人的故事,竟然把矛头直指自己的先人。
把家族的丑闻不遮不掩,反而代代相传,裴化此人之穷凶极恶,可见一斑。
有机会,应该再去裴庄村,细细探究”活剥裴化“的前前后后。

图四:拍前裴,跟拍后裴一样,也是先拍南街,后拍北街,刚好绕着村子转一圈儿。

图五:村村口儿,有一简陋的粮油店。
男人都出去打工了,很多还带了妻儿,剩下些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头儿老太太,估计生意也不会特别好。

图六:村口,有一条往东走的水泥路。
这条路,可达鄢陵县张桥乡东大王庄、唐庄村、小寨村、北赵庄村。

图七:南街人家。
对联上看,家里应该有基督徒。

图八:从这一户人家,出来一个小男孩儿,一看到我拿着相机想拍图,飞速转身,消失在小院儿内。

图九:这一对母子,都非常大方,偷拍了一张,被发现了,我说,给恁拍张图片吧?
人家马上笑笑,表示了友好。

图十:这一户人家的堂屋,跟我老家的的堂屋很像,都一个模式。

图十一:骑自行车的小妮儿,竟然没发现走在她身边的我在偷偷拍她们。

图十二:在农村,最让人开心的,是农村人的质朴。
带着妻儿,在村里走,三个陌生人,自然是很引人注意的。
一路上,遇到十个人,得有八个都得说上几句。
这位带孩子的大妈看到我们,也交流了几句:
恁是弄啥哩啊?
俺是跑着玩哩,没事儿。
恁是哪庄儿哩啊?
南坞村儿哩!带孩子哩啊?
哎!也没啥事儿。
一边交流着,我一边给这祖孙俩拍着图片。
拍过,让大妈看,大妈很满意。
“回家吧!喝点儿茶。”
“不咧!”
“走吧!家里有西瓜!”
——走进村庄,这些话是最常见的。
不是客套,您若是跟着大妈进家,绝对会受到热情的接待。
——为什么这么肯定?
因为我在村里这么多年,我知道。这种事,很平常。
农村人,最不吝惜的,就是热情和坦诚。
图十三:门前闲置的一片土地,自然少不了种上几棵豆角、番茄、南瓜、红红的铃铛菜。
图十四:村里能看到的,只能是老人、孩子、妇女。
男人都外出修水箱,很挣钱的。
就这个小村子里,隐藏着大量的百万富翁,很多人都在外地城市买了房子。

图十五:也许,zzlhn见过这位老人哩!
图十六:前裴庄村南街,快走到西头儿了。
图十七:房子多,村子大,人烟少。
时下,河南农村的一个特色,就是看不到人。
图十八:走到了村子西头儿,这个地方 zzlhn应该知道,因为往西、往南走,都是生产路。
图十九:正要往北拐向北街,一位老人迎面而过。
匆忙间,拍了一张。
图二十:南街往北街走的路上,路西的一位缝制包片儿的老人让我忍不住蹲下拍了一张。

图二十一:出了南北小街,踏上北街路面,就看到了正对路口的一座小庙。
我似乎对寺庙特别感兴趣。
这种地方,有地标的功能。
图二十二:猜测一下:中间关二爷,右二龙王爷,左二土地爷?
其他两位,不认识。

图二十三:北街到头儿,就能看到庄稼了。
村里人那么有钱,北街竟然没修。
也怨村干部,只要一组织,这些外出挣到大钱的村民,兑钱修条路,根本就算不了啥事儿。

图二十四:这这家门口经过时,装作没事儿的样子,偷拍了。

图二十五:小巷深深,想看也看不清里头啥样儿?

图二十六:我偷拍人物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就是与人错身而过的瞬间摁下快门儿。
图二十七:人离得有些远了,拍不清楚。
图二十八:废弃的土屋内,珍藏着多少或辛酸或甘甜的人间故事?

图二十九:院墙外边一片菜,想吃随时可以摘。
不用化肥上大粪,三聚氰胺绝不带。

图三十:这种房子,多是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盖的。

图三十一:巷子口儿,墙角外,站在路边儿真自在。
瞅瞅东,看看西,不见有人走过来。
细研究,看明白,小门儿没锁可以开。
眼前应该是小庙儿,保民安,佑国泰,好神仙都把百姓来爱戴。
风儿刮,日头晒,推开门儿要拍拍。

图三十二:屋子不大,人可不少。
两平米的面积,竟然可以住六个人。
——看来,那边的房地产业开发也有些变态性质的疯狂。
图三十三:领导席上的是哪位?
观自在菩萨?
不像啊!两边童子咋还抱俩孩子?
一个和尚,两个武士,都是谁呀?哪个部门儿的?
图三十四:正在困惑,看到过道里走出来一位年轻的妈妈。
她看我把头扎进小庙里看个没完,忍不住就开始想笑。
她肯定觉得,我这个太稀罕,大热天的跑到这里看一座小庙。
本地人哪!
赶紧问。
这庙里头供奉哩是谁呀?
我才来几年,也不知道里头是谁。
等于没问。
图三十五:这家院子里,郁郁葱葱,还有一棵大槐树。
图三十六:年轻的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在门口玩耍。
留守儿童?
留守妈妈?
图三十七:这一带绿化树种得还真不少。

图三十八:遇到人物,能拍就一定拍下来。

图三十九:围着两个村子走了一圈,结束时,出了前裴庄村,妻蹲下了,说不舒服。
休息十来分钟,骑上摩托,结束了此次出门拍摄的任务。
回南坞村。

图四十:已经出村了,妻说,村里的牌子你没拍。
赶紧拐回去,在前裴庄村与后裴庄村之间,由妻负责,拍下了这张图片。

图四十一:再拐回回家的方向,还没到前裴庄村,看到了路边的行人,赶紧让妻偷拍。
妻拍了,也被发现了。
好在,姑娘没说啥。

图四十二:前裴庄村商店对面的一排瓦房。

图四十三:这张,也是妻拍的,可惜时间掌握不太好,有点儿早了。

图四十四:快出前裴庄村了。
妻又拍到了行人。应该也是裴庄村的吧?
再见了!裴庄。
下次再来,不知何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