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昨晚,新浪博友“尘封记忆”看我的博客,就留言,说:
“占永帮着给拍张以前南坞农行营业所的照片行不?不知道现在楼还在不,我在那上班是01年的时候。”
我答应“尘封记忆”,说今晚就把图片贴出来。
晚上机关组织集中学习,就借着开会前的时间,出了乡政府。
偷拍,当然要考虑到伪装。
实在是想不来办法,就骑辆自行车,赶赴离乡政府二百米远的中国农业银行鄢陵支行南坞营业所。
——确切讲,应该是曾经的。
远处的那栋最高建筑,就是“尘封记忆”十年前工作的地方。

图二:可以想象,这栋村里当年的高楼,曾是多么气派,而又让人捉摸不透。
这种寻常百姓无法想象的神秘地带,让这栋三层楼房成为了许多老南坞人难以抹去的记忆。
银行!
谁知道里头啥样?
村里头最神秘的地方,就是这里了。
连这里工作的人,在农民眼中,都有种高不可攀的神秘感。
这里头的人,虽然身在农村,虽然只跟农民隔了一层玻璃,但他们是很干净、不用下地而且很有钱的城里人。

图三:2003年,我来南坞村,银行还在营业的。
有一段时间,乡干部的工资不再是在乡财政所领取,而是发了一个存折,每月都会把钱打到工资折上。
之前,乡干部的工资,都是半年或一年发一次,有了农行的存折后,就可以一个月发一次了。
2003年,我的工资是338元。
改为银行发,对生活也没起到什么变化。
现在好多了,我一个月能发1300多元,比那几年,强多了。
2005年或是2004年,不知是和缘故,鄢陵农行南坞营业所的人撤走了。
这栋大楼,也变成了一家农资商店。
之前戒备最森严的地方,变成了南坞村最开放的地方。
图四:想偷拍,还想走近,得有理由。
就停下自行车,缓缓地走近。
到了门口,老板打招呼,我说,恁这儿有帘子没有?
老板说,有。
老板弯腰拿帘子,我举起相机偷拍。
老板问,恁家哩门儿多宽?
我装作一愣的样子。
老板笑了。
我也笑了,说,我回家量量再说吧!
就离开了。

图五:看看门外无人,坐在自行车上,会转身,拍拍当年银行的大门。
小广告贴得乱七八糟,外人谁能想到,这里当年曾是干净整洁的银行营业大厅。

图六:鄢陵农业银行南坞营业所大楼东侧,有一不算太大的院落。
这里,更是南坞村最独特的一所建筑了。
这个院子里,按照城市里的标准,建了一栋家属院。

图七:楼房、门洞、防盗窗。
这些东西,俺这些农村人只有进城了才能见到。
当年建好这栋家属楼,肯定让村里人惊叹不已的。
似乎,现在还有人住。
也想问问“尘封记忆”,你在这里时,有没有这个影壁墙?

图八:真好,偌大的院子里,一个人没有。
这样的偷拍,是让人有点儿兴奋的。
刚要往里走,一阵疯狂的犬吠,让我心口一紧。
看了看,远处,一条跟藏獒似的大狗,很不满意地蹦着跳着朝我发火。
看着细细的拴狗的铁链,总有种马上就要被挣断的感觉。
图九:狗叫得太厉害,肯定要把楼上或外边的人找来。
又不愿错过机会,就慌里慌张地往里走几步,拍两张,赶紧做贼般逃之夭夭。
狗这种东西,无法交流,无法劝说,所以,我总是有些怕的。
前些年,曾跟着乡计生办的同志到村里开展普查工作,为了能见到人,都是天不亮就进村,挨家挨户敲门。
群众开门时,我的第一句话时固定的:“恁家有狗没有?”

图十:拍过的农行,在路上,想了一下,“尘封记忆”十年前在这里工作,肯定也愿意看看农行附近的摸样。
就站在农行营业所家属院门外,往北拍。
北边,是一条小土路,一直走,三四百米,是南坞乡卜寨村。
走着条路,也可以通到南坞乡第一初级中学和南坞乡教育组。
路旁,就是清朝道光年间挖就的南坞村护寨的寨河。
社会太平了,寨河没用了,就把高高的寨墙平了,寨门也倒了。
而今的年轻人,肯定不知道这里一百年前曾经的风风雨雨。
甚至,连这里曾经就是寨河也是不知道的。
寨河之上,挨着路,建了一所小楼,是一家饭馆儿,兼旅社。

图十一:营业所家属院东侧墙外,是也是一条小土路,也是一户户的人家。
去年,小路东侧的寨河之上,也建了临街门面房。
挨着家属楼北墙下,前些年曾有搭建的简易篷房,是一家小卖部,后来,拆了。
能在家属楼下临街搭棚子,听说是农行的退休职工家属。
这几年,城建也成了乡镇工作的重头戏,私搭乱建是不允许的。

图十二:拍过了图片,该走了。
骑上自行车,临走前,再拍一张。
中国农业银行几个大字,依然耀眼。

图十三:图片,主要是“尘封记忆”看的,也不论什么主题的。
快到乡政府了,边骑自行车,边拍照。
合欢树十年前还没有。
合欢树丛中露出的小楼房,是南坞乡政府新建的文化站办公楼。
这个位置,原来一排有三户住户,因为刚好占了乡政府大院的一角,就给他们三家批了宅基,补助了一些钱,迁了。
才有了乡政府整整齐齐的大院落。
乡政府东墙外这个位置,原来似乎有一条小水沟的,还有一座小桥。
右侧楼房的位置,原是南坞乡机械厂的地方,又脏又乱,现在,都建了临街门面房,好看一些了。
但机械厂的大院落还在。
乡政府门前的大道,就是名闻鄢陵的红旗大道。
路太宽,路况不太好。
但领导说了,修!一定修。
群众关注,呼声也高,连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家,也对这条路很有看法。
这是乡里的头等大事儿。
投资900万元,要大修了。
领导很头疼,因为用钱太多,乡里很紧张,又不能让群众掏钱。
但领导说了,不管想啥法儿,乡里再困难,也要把路修了。

图十四:到了乡政府门口儿,夕阳西下。
老婆大人应该已熬好了稀饭,炒好了冬瓜菜,带着孩子,等着我回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