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文峰塔,建于明代,建她,有缘故。
许昌,因曹操接来汉朝末代皇帝刘协定都许都(今许昌县张潘镇古城村),名闻四海。
曹操会写诗,还写得挺不错,也重视文艺创作,还成立了相当于今天的作家协会一类的机构。
故而,许昌成为建安文学的发源地。
曹操之后,有了科举制度。
当时,科举制度有个习俗,若是某地考了状元,当地的文庙正门就开启。
但是,许昌到了明朝,还没出个状元爷。
所以,许昌的文庙大门从建好那天,一直到明朝,就没开过。
当领导的,当然着急。
明朝的那一任许昌知府很着急——汉末魏晋时期,许昌文运昌盛,咋从那以后一蹶不振哩?
知府就找了个风水先生。
那时候,科技不发达,这种地厅级干部搞封建迷信活动,似乎都是公开透明没人说啥的。
风水先生研究了几天,说怎么怎么着,就让知府在许昌城的东南角建个塔。
文峰塔,文峰塔——那位可敬的知府就是想让许昌文运重振。
——可惜,一直到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少数民族皇帝溥仪下岗,许昌文庙正门也没开过。
看着这秀美的文峰塔,让我想起一位国民党将领:吕公良将军。
吕公良将军1944年驻守许昌城,跟日本人决战前,召开了许昌党政军民代表大会,当场,表明捍卫许昌城的必死之心。
将军不畏战,将士不畏死。
一群国民党的抗日勇士,血洒许昌城。
那一天,日军曾占据文峰塔,依靠优势地理,攻打许昌军民。
那一天,吕将军战死许昌。
死的,都是汉子——连长中弹倒地,营长冲上,营长腹部中枪,仍挺起刺刀拼杀,营长倒下,战士冲上。
人死了,很多很多。
没有降将。
没有降兵。
国民党许昌部队的顽强抵抗,惹恼了日本人。
陪同吕将军突围的十几人被俘。
日本人把勇士绑起来,用刺刀穿身。
当把刺刀扎进一位勇士的眼睛时,吕将军麾下的一位副师长难忍悲愤,奋力夺过身边日军的枪支,击毙一名日军后,饮弹身亡。
向将军致敬!
向将士致敬!
向昔日不屈的国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