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神秘神垕,只是从报纸上、网络上一次次走进心中。
走近时,带着几分渴望,带着几分期待。
是熟悉的,也是陌生的。
导游是我的新浪博友“小兵不思为将”。
导游也是第一次跟神垕见面。
这也好,走着,打听着。
问路人甲,问路人乙,问饭店服务员,问商店老板娘。
问题只有一个:“老街在哪儿?”
每个人,都耐心指点。
不曾想到的,是神垕竟如此大。
走了许久,到了老街。
明清大院开始不断涌现。
一抬头,就是一块一块的匾额:X 家大院。
看到第一个大院,一阵惊喜。
看到第二个第三个大院,一阵惊喜。
看到不断突然出现在面前的大院、古宅,那种淡淡的惊喜,竟是那样让人受用。
张涌泉故居临街的店面已然没了古色。
走进去,动人的老宅保持的原貌,丝毫未动。
在门口,老人出来倒水,我问:“恁是张涌泉的后人?”
“张涌泉那是俺爷哩!”
这是老太太的幸运。
这是张涌泉的幸运。
这是游人的幸运。
这是历史的幸运。

图二:张涌泉故居清代建筑,二进或是三进四合院式。
张涌泉清末曾出任文风里里长(神垕清代属文风里管辖),民国十四年为抗匪保民殉难。
抗匪保民殉难——应是一个不错的基层干部。

图三:张涌泉故居过厅内,四人一桌打麻将。
都是张涌泉老先生的后人?

图四:张涌泉故居内,一位来自陕西铜川的女艺人正在钧瓷泥坯上雕刻纹饰。
女艺人很热情,还让“小兵不思为将”动手拉坯。
女艺人六年前从陕西铜川来到神垕古镇,先是给人家打工,后来,环境熟悉了,就跟老公租窑,单干了。

图五:这一排曾经气势恢宏的长楼,而今破败了。
却成就了古镇的美丽风景线。

图六:禹州市钧瓷二厂。
曾经,该是如何精彩。
而今,没了集体,凸显了个体。
集体的衰败,也是个体的崛起。
历史就是如此,明天如何,只有历史知道。

图七:神垕镇东风工艺美术瓷厂。
当年,这里应是门庭若市,人来人往。
过去了,就成了寻古访旧者心中的美景。
神垕若是没了这些破败的建筑,就失去那种让人心动的魅力。
图八:也是上马石?
想看这类老玩意儿,神垕随处都是。

图九:许多老宅,都由政府挂了牌子保护。
而神垕老街,视野所及,尽是老宅。
如这老宅,虽不曾挂牌保护,却也是驴友、摄友们不错的选择。
一处老宅,一处风景,一个门楼,一个故事。
美丽各不同,岂能错过。

图十:神垕镇东大办事处。
不知神垕的机构设置跟其他乡镇有何不同,但神垕的庞大实在是出人意料的。
就是在豫中许昌一代,神垕的规模也快抵上一个县城了。

图十一:老街小巷,处处风景,犄角旮旯,垃圾堆里,都有钧瓷的身影。

图十二:在神垕,最常见的牌子,就是显示有“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字样的牌子。
这家,是久负盛名的”义泰昌“商号。
“义泰昌”商号由清代茹姓晋商在神垕镇开办,是集经营陶瓷和钱庄为一体的综合性商号,为前店后寝多宅数进四合院清代建筑,且宅内建有防匪碉楼。
而“义泰昌”的对面,是“义泰昌”商号北院,即为上篇博文里介绍的中共禹郏县委旧址。系砖木结构、硬山抬梁式,二进四合院建筑。1945年7月上旬,中共禹郏县委、禹郏抗日民主政府在神垕成立。当月,粉碎了日伪军13县地主武装对解放区的进攻。8月中旬,参加了收复禹县、解放密县的战斗。9月中旬,经禹西整顿后随军转移桐柏山区。新中国成立后,前院为经营陶瓷的商业铺面,后院由神垕镇东大街村委会占用。文革时,正脊、垂脊脊饰构件被砸毁。
建国后,张凤琴老太太买了“义泰昌”宅子的一部分,如今,这个商号的老宅为三家所拥有。

图十三:沿着老街西行,过天保寨,到了那条每逢周二古玩交易市场的商业街,往南拐,过“中国神垕古玩城”影壁墙,是一条往山上居住区的悠长斜坡。
沿着斜坡往上走,约十米,左侧路东有一小巷。
平原生长的我,对这山区的境况,实在太好奇,忍不住就走了进去。
走进去不远,小巷路南第一户出现在面前。
远远地,看到了门洞里挂着的“小心有狗”木牌。
心口一紧,压住脚步,想从门前过。
果然有狗。
狗叫得厉害,我心跳得更厉害。
终于过了有狗的宅门,借着高坡,俯拍了一张神垕古镇。
小巷似乎没有尽头,悄无一人,心里竟有些不自在。
赶紧回吧!
过那“小心有狗”的门楼时,“吱扭”一声,门开了一条缝。
一个小姑娘探出头,看到了略有些紧张的我。
相机就在手中,岂能错过!
小姑娘看到我拍她,倒是有些拘束起来,但也看得出,她愿意我为她拍照。
拍着图片,问了她两句,小姑娘很天真,问什么,说什么。
神垕的魅力,就在于,虽然已商业化了数百甚至上千年,神垕人依然保持了淳朴的古风。
为何神垕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钧瓷固然。
老街固然。
而这儿沿袭了数千年的淳朴民风,才是神垕之魂,气质之所在。
神垕,着了老街之衣,生了钧瓷之骨,又携了这淳朴之韵。
着了华丽之衣,生了华贵之骨,携了古风之韵,神垕,就完美了。

图十四:大院过了一家又一家,似乎,这明清建筑如过河之鲤,不算啥稀罕物了。

图十五:当然,老宅偶尔也会化个时髦的妆。
现在的居民想再装个不锈钢窗,恐怕是不可能的了。

图十六:抬头,是木雕;俯首,是石雕;平视,有砖雕。
太多了,根本想不起来这石雕拍自何处。
图十七:不管是北京来的摄友,还是上海了摄影家,这个建筑是外来客必看必拍的。
神垕镇人民影院。
从神垕镇返回南坞村时,途径许昌,恰逢周末,就去了位于许昌市博物馆旁、许昌文峰塔下的古玩市场看看有什么旧书。还挺巧,发现了一本《许昌戏曲志》,一讨价还价,25元成交。
贴这篇博文时,想起了这本书,翻开看看,《许昌市戏院影剧院一览表》里,有一个“神垕影剧院”,应是说的这个“人民影院”。书中注明,神垕镇影剧院兴建于1958年,砖瓦结构,1340个座位。
——1958年,应是许昌一带自然灾害死人最多的。
为何在这年建设,让我难以理解。
但有一点,这个建筑质量非常过关,这么多年了,雄姿依然。
看来,今日富足了的一部分人,远不如当年饿肚子的那些人有良心。
建房修桥铺路之类,皆是良心活儿,今人看不到,后世人总是要看到的。
建议,别让太多的后人骂咱们。
把房子盖好吧!
也别太贵了。
让寻常老百姓买得起房,那是积德的。

图十八:行走间,看了这栋鹤立鸡群的二层老楼。
这是从后边拍的。从前边看,一层似乎是地下室,台阶和阳台完全遮挡了一层,凸显了二层。
绕到楼后,一片阳光灿烂,让人眼前一亮。
让人意外的是,门上,雕刻了三个大字:“映翠斋”。
——当年,一位文人的书房?
图十九:老楼的西厢房,也是小脊瓦式的老屋。
西厢房的窗台里,随意地搁置了一件钧瓷作品。
在神垕,钧瓷似乎跟俺南坞村的玉米有些相似——没人稀罕。

图二十:老楼正面二楼阳台上,当年的楼梯和梯子还保存着。
当年,应是很富足的。

图二十一:依然是在这处老宅,看到了墙上的这个石环,共有两个。
栓马?
这是清代建筑。

图二十二:站在老楼里正兴奋,突然就望见了西侧的这栋楼。
整三层。
所见,这栋楼市神垕古镇老街上古建筑群中最高的了。
回到老街,找到了这栋楼临街的门面。
透过门缝往里观望——一条黄狗非常恼怒地冲我狂吠。
赶紧跑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