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领导说,上级部门要南坞乡招商引资项目图片。
就由乡统计站的副站长(统计站长由乡长兼任)陪着,进了一趟县城。
记不清有多长时间没进城了。
也是愿意出去走走的。
一年中,离开南坞村的机会,很不多。
虽然,一旦离开南坞村几天,便会有种找不到家的感觉,但还是愿意有空了出去看看外边的变化。
这个大门里边在建的,是一家名为“豫通物流”的公司,是俺乡招来的项目。

地点,在鄢陵县城南与杜郎村之间。

图二:鄢陵县箱包工业园对面,在建的不知作何用的房子。
去年,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有坟墓,有树林。
这里的土地,属鄢陵县安陵镇唐庄村。

图三:鄢陵县产业集聚区服务中心的办公楼。
楼前,正在栽植绿化苗木。

图四:位于鄢陵县安陵镇唐庄村的中国箱包辅料市场。

图五:鄢陵县箱包工业园,与中国箱包辅料市场为邻。

图六:拍过图片,就匆匆往南坞村赶。
坐在车上,隔着玻璃拍。
这是车过鄢陵县马栏镇时拍的。
马栏,在鄢陵县城南5公里处。相传:东汉末年,曹操曾屯兵于此,因有蔡河,取拦阻之意,故名。宋为京畿重镇,设水陆码头。据明《嘉靖鄢陵志》载:“马栏在县南十里,宋都汴时,畿内设四镇,皆重兵屯守,马栏其一也。”村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宋建兴国寺塔(前边博文有过系列图片),村东原有济渎庙,农历三、六、九日有物资交流大会,三月十八日有传统古会。
村西南0.5公里许有“南大洼”,传:曹操在此屯兵牧马时,为筑议事台,名士卒没人抱土一包开挖而成。村南4公里处原有大片荒地,俗称“马荒”,传为曹操牧马之所。
村北有蔡河故道遗迹,明朝正统年间(1436年),河旁曾挖出有漕闸船栀。
建国后,全村共挖出古砖井120余眼及“刘秀砖”、粮食囤等。
整个村庄为唐、宋文化遗址。
马栏镇境内,主要古迹有:兴国寺塔、曹操议事台、马栏遗址、蝎子岗遗址、乐陵汉墓群等。

图七:鄢陵县马栏镇街景。
马栏镇原是全国最大的棉短绒加工集散地。
这里,别的不多,就是千万富翁多。
前两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让这里的棉短绒企业关闭不少,但是,有钱人碰到金融危机,绝对不会坐那儿看着,听说,棉短绒最大的集中地议台村很多企业都变成了玩具厂。
要是全县能出个百十来个议台村就好了。

图八:过了马栏镇,南行,是鄢陵县张桥乡屈庄村。
在屈庄村北,拍了一张往外地调树的卡车。
鄢陵素有“花乡”、“花都”之美誉,花木种植历史悠久、规模庞大。花木种植,主要是以鄢陵县柏梁镇姚家花园村为中心,辐射大马乡、陈化店镇等。
在柏梁镇、大马乡,能看到的,不是苗木,就是花卉。
当然,这几个乡镇也是特有钱的。
虽然不在花木种植的中心区,但在鄢陵各乡镇,都有花木种植户,只是规模及市场还远远不能跟柏梁镇、陈化店镇、大马乡比。

图九:鄢陵县新张桥。
一个不是“村”而有真实存在的“村”。
这里,是鄢陵县张桥乡政府驻地,距鄢陵县城15公里。
张桥乡原驻张桥乡老张桥村,1958年5月,因交通不便,乡政府机关迁此。
新张桥所在,为张桥乡新东村土地。
随后,乡中学、医院、商店等单位相继迁入,并和西侧的鄢陵县农场、鄢陵县林科所、鄢陵县农技校等单位相连,发展成为一个新的自然镇。
这里,原始张桥乡新东村的耕地,五十多年前,乡政府搬迁过来,就定了个“新张桥”的名字,其实,她不是一个村子,这里没有一户原住民。但是,在鄢陵,人人尽知“新张桥”,在人们心中,这里已然成了一个事实上的“村子”。但是,这个“村子”里,没有村干部,“村民”也全部来自不同地方。
这个“村,每逢农历初四、初八,有物资交流大会。
图十:位于鄢陵县南坞乡屯南村的“中央储备粮许昌直属库鄢陵分库”。
其实,原来叫“屯沟梁所”。
以前,是乡镇级的,现在,变成国家级的了。
这个单位,有钱。

图十一:因为车跑得太快,效果很不好。
其实,这个国库规模非常大,也很漂亮。
前两年,不知国家投入了多少钱,建了好多个气势恢宏的仓库。
现在,院子里好像又在建设新仓库。

图十二:过了屯沟村,往南再走六里路,就是南坞乡的红旗桥了。
夏天时,这里非常漂亮。
鄢陵的绿化,应该是不错的。

图十三:这里,就是在鄢陵很有影响力的地标性地名:红旗桥。
4月2日的鄢陵县第一届桃花节,就在这里举办。
这张拍得实在糟糕,俺这儿其实挺美的。
下了S219省道,往东拐,是往南坞村的,路名是红旗大道。
红旗桥距离南坞村,刚好六里路。

图十四:下红旗桥,看到了这家去年开张的量贩。

图十五:这栋四层的破楼,是当年曾经威风无比的“花厂”办公楼。
当年,棉花种植、收购全是计划经济,可没少让农民吃苦。
现在,花厂倒闭了。
世事变幻,俗人难测。
当年很傲气的一群人,下岗了。

图十六:南坞乡敬老院。
其实,这栋楼不是敬老院。敬老院在这栋楼里边,单独一个非常大的院子,建得很漂亮。
这栋破败的楼房,最早是南坞乡的一个什么单位,后来,成了南坞乡计生办的办公楼。
2003年6月1日,我到了南坞乡上班,刚好赶上“非典”,直接就上了路口,在路上睡了一个多月后,新分配的七个同事都安排了房子。
我的六个同事被安排到了位于南坞村的乡政府院内,我被安排到了离南坞村六里路的乡计生办。
一楼大门儿左侧第一间房,就是当年我住的。
那时,我没有具体工作,就是睡在门口看大门儿,早上,早早起床,把院子里清扫一遍,再把计生办主任的办公室和卧室打扫干净,剩下的时间,就没事儿了。隔一段时间,若是厕所堵塞了,就找根棍子通通。
扫了八个月地后,乡里领导给我们这批年轻人分配了工作,我被分到了通讯组(现在已经没这个部门了),负责通讯报道,给报社投稿,开始了我的文字工作。
离开这个院子的日子,是记得的:2004年2月14日。
那一天,我搬进了乡政府大院,正式成为了乡政府里有正式活儿可干的乡干部。

图十七:南坞乡红旗大道。
我来南坞时,路两边还都是庄稼,从位于红旗桥的计生办往位于南坞村的乡政府开会,感觉很远。
现在,红旗大道两旁前两年建的房子快把红旗桥与南坞村连起来了。
这个位置,左侧,属于南坞乡白堤村;右侧,属于南坞乡程庄村。
程庄村是明末程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后闵、郭、陈等姓迁入,为多姓村。
白堤村是明末白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于清流河河堤之上,故名。后白姓绝,滕姓迁入。清代曾名小滕庄。今以张、滕二姓居多。

图十八:路旁,一位不知晾晒什么的老人。

图十九:南坞村西地,一块土地上,两栋楼拔地而起。
南坞乡第一中心小学新校址。
现用的校园,没有操场,曾为南坞乡第一中心小学多年来的软肋,为众多人士所苦恼。
前年,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解决问题的,是位台湾的富人。
这所学校建好后,将被命名为“明德小学”。
台湾这位富人,热衷慈善,令人钦佩。
看报纸上说,咱内地的富人也有不少。
但俺村没有收到过咱内地富人们捐的一分钱。
这方面,咱似乎不如咱的兄弟。

图二十:南坞乡政府到了。
看到这个院子,心就踏实了。
我家,就在楼左后侧十米处的一间瓦房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