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这组图片,还是为网友“木美”拍的。
接着上一回。
步行,推了自行车,一家三口,出了南坞村,不走大路,走乡间小路,去屯沟村看戏。
穿越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看村内孩童嬉戏,拍农人抗旱浇麦,说笑着,一个半小时,到了。
上一组图片,是沿途所拍。
这一组图片,是在屯沟村所拍。
屯沟村是古称,其实已早已分为屯北、屯南两个行政村,但两村的群众仍习惯称自己是屯沟人。
屯沟村,是鄢陵县南部较早种植小尖椒并建立了小尖椒交易市场,尖椒交易市场旺季日交易量达30吨。
现在,应该是小尖椒交易的淡季了,但在村东头儿,仍然能看到这么壮观的椒垛。

图二:村东路北,一座小庙儿。
其实,庙紧贴着路,当初修水泥路时,可能是群众不同意,没拆。

图三:屯北村卫生室。在村东的一个小胡同里。

图四:这所房子可有点儿历史了。
鄢陵县南坞乡,地势低洼,自古就是多灾多难之地。对
现在影响最大的,是一百年之内的四次灾难。
一次是1938年,蒋介石为阻挡日军攻势,扒开黄河花园口段,这里被夷为平地。
二次是1942年,河南大旱,老蒋不赈灾,人死无数,其惨状,应是自古罕见。若不惨,不会“易子而食”。
三次是1958年,又大旱,还是死人。好在,光听说饿死,没听说卖妻卖子易子而食之类的事。
四次是1975年,淮河水患,这里水深二尺至三米。这次水灾,国家救助及时,安排妥当,还用直升机在村子上空投下食品,没有一人死亡,真是了不起。
灾难多,对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东西破坏就多。
像这种老房子,也是不常见的了。

图五:别看这所房子不太老,这个院子里可有个很值钱的宝。

图六: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鄢陵县文物工作队的刘队长对我说,屯沟村有一棵古树。
我们去了,做了相关的登记,并拍了图片。
居古树的主人,一位老太太介绍,树龄具体是几百年,上辈人也不曾说过。
我走进看看,至少得三个成年人合抱才能保得住。
树是皂角树。
当地人都唤作“叫叫儿树”。
这种树,搁在古代,尤其独具的实用性:洗头、洗衣。
古代,没有洗头膏、没有洗衣粉,农民都用这个来洗头、洗衣。

图七:屯屯村十字街口。
这家位于十字街东北角的商店的老板女儿,是我家老婆大人曾经的同事兼好友。

图八:到了会场,走着拍了一张卖油饼的。

图九:到了前边,一看,哎!刹戏了。
心里有点空了。
河南省漯河市豫剧一团。
不知是不是曾经出了豫剧沙河调名家刘法印、安金凤等前辈的那个剧团。
现在,一些剧团乱挂牌子,真假难辨。
要是这个团,也不错,老前辈们虽已不在或退休,但团里好像还有个叫张三旺的名角。张三旺说是唱沙河调,有其形,却乏其神。又有介绍,说其为豫剧大师王素君的大弟子,偏偏这张三旺先生的唱腔更无王老的那种让人不觉间沉醉难醒的神韵。
但还是觉得张三旺不错,毕竟,正儿八经唱沙河调的,全国只剩下漯河市了。
至于王素君老师的弟子什么的,就不值得一说了。
王素君老师的弟子,虽然一说都是国家一级演员,但每一个能继承王派一点皮毛的。
王素君、毛爱莲、常香玉、马金凤、李斯忠、刘法印、王荣光,谢禄,这些大家,都是没有培养出一个能继承衣钵的弟子。
很遗憾。
想想,也不能说遗憾,一些好东西,注定是没人能学成的。
不然,还何称大家?

图十:国家文化部给剧团配送这种价值数十万的流动舞台,我坚决拥护。
关于“送文艺下乡”这一硕大无比的口号,我要表态:
董占永同志坚决发对。
“送”者,免费也。
数千村民你二十我五十地兑钱请剧团,你唱戏,我给钱。
何来“送”?
不知哪个王八蛋提的这个空口号。

图十一:站在屯北村十字街口,往北看。
时间不早了,我们得往南坞村赶。
图十二:鄢陵县农村信用社在屯沟村设的营业点。

图十三:中央储备粮许昌直属库鄢陵分库。
现在挂的牌子大了,以前叫屯沟村粮所。
曾经,国家的发展,就是靠一户户农民自己拉了粮食,熬夜排队在这里交“公粮”所支撑的。
现在说,那时是“农业支持工业”。
何谓“农业支持工业”,俺农民的说法,就是自己吃不饱,也得交公粮。
不交公粮,国库就空了。
支持了五十多年,终于“工业反哺农业”了。
“反哺”的暴风雨,你来得更猛烈些吧!
曾经,我拍的一组农民收割小麦的图片发在这里,被新郎河南推荐,我的博客着实火了两天,其中的一个评论,是让我不曾想到的。
这位读者说我拍的图片是“河南人的形象都是你这样的人败坏的...”。
我给他的回复是:
“您说,弄个郑州写字楼里的白领,能代表近亿河南人吗?我说,不能。河南,还是农民的河南。”
今天,我说:
京城的领导,不能代表中国。
上海的潮人,不能代表中国。
香港的富翁,不能代表中国。
俺村的农人,可以代表中国。
中国,是农民的中国。
中国,是农民的中国!
中国,是农民的中国!!
中国,是农民的中国!!!

图十四:回到南坞村,乡政府的彩灯亮了。
一年中唯一能让我放松心情的假期,也结束了。
我会怀念,我这难得的假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