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日起,听京剧

(2010-02-22 16:09:20)
标签:

陈素真

关灵凤

常香玉

桑振君

钱浩梁

    排斥京剧,至少有二十年了。

    一个河南人,生下来,无法避免的,是听到梆子声。

    我这三十年中,最痴醉者,当属听戏。

    豫剧、曲剧、越调、道情、二夹弦、四平调,陈素真、关灵凤、张新芳、申凤梅、崔兰田、桑振君、常香玉、郭建民、王荣光、豫东红脸王,《白莲花》、《刘备哭灵》、《李天保吊孝》、《义烈风》,这些,使我平淡的乡下生活显出了许多的美好和知足。而祥符调的“我的个婆母娘啊,娘啊娘啊娘啊,孩儿我有话细向恁说,哦,哦,哦呵哦呵哦”中极具的节奏感,常香玉大腔大口的“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的大托腔,常使我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听河南戏听惯了,就听不惯京剧。

    尖着嗓子,一个劲儿地往上顶,根本不适合向大众普及。像那个“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还有那句常常出现的“叫小番”,总让人感觉不是在唱戏,反像是专门为博取掌声而设计的。

    我最欣赏的,是素有“豫剧皇后”、“梆子大王”、“河南梅兰芳”之称的陈素真,陈及其弟子关灵凤的戏,中场常无掌声和高声叫好声。陈派的戏,行云流水,哪一句,都需要静下心来充分体验,鼓掌叫好,只会影响那种极度的享受效果。听了多年陈派戏,当真发现,自己中间断不愿听到噪音,自己也绝不会去兴奋地叫好。反倒是听过了戏,还沉浸其境,无法走出。

    陈派,应是走到了戏曲的最高境界。

    痴迷豫剧,便愈发不喜欢京剧。

    我儿子孩子我的老婆大人肚子里乱踢腾的时候,适逢我疯狂迷恋关灵凤的《三上轿》,天天听磁带。儿子出生后,不知从何时起,发现他喜欢听戏。苦恼了,让他看看电视里的戏曲节目,立马安静。

    现在,儿子刚过三岁,三四个月前,他竟自创,拿两条毛巾往胳膊上一搭,就咦咦啊啊地哼起来。心情特好的话,还要歪着头,很认真地快速移动小碎步转圈儿。

    我突然意识到——这家伙学的是旦儿。

    老婆大人是不支持儿子继承我的文学和戏曲两大“优点”的。他一边支持着我的爱好,一边十分苦恼地为儿子的听戏担忧。有次,她不无认真地说,儿子就是培养成个无赖,也别学戏,就是文学,不接触也好。

    我对儿子的听戏,持无所谓的态度。能有个爱好,也是幸运。

    但我坚决反对把他能成个娘娘腔。

    怎么办?

    赶紧引导,每次打开电脑,就搜素豫东红脸王的唱腔。

    让儿子听听高亢古朴的豫东红脸戏,尽量避免扭扭捏捏的旦行。

    但儿子不大钟情豫东红脸。

    我就开始思考。

    真是,豫剧的特色,不是高亢,而是悲怆。

    豫西调不用说,就说都认为高亢的豫东红脸王,其实,本质上是一种很沧桑的伤感。

    再想豫剧、曲剧、越调,旦角遍布犄角旮旯,好生角少之又少。名家,李斯忠是黑头,不便儿子接受;唐喜成,唱时二本嗓,白时真声,不协调;牛得草,嗓音太具特色,鼻音为主,缺少钢性;豫东红脸不说,其他如刘法印、李树建等,也有自己的不足,不适合儿子学习。

    想来想去,我想到了京剧。

    看许昌作家张名扬老师的书,他说他更喜欢京剧。老婆大人在村小学教书,与她同事的一位老教师知道我只听河南戏,对我的老婆大人说,让占永听听京剧,比豫剧好。

    也许,京剧真比豫剧好?

    在播客里搜索了几段京剧,都是生。

    一段马连良的《空城计》,听着,感觉还是不如他的学生、越调的申凤梅大气。

    一段钱浩梁的“临行喝妈一碗酒”,好,眼瞪那么大,身子挺那么直,有点充鸡血的劲头。再一听,我的妈,真叫有劲儿,任何一出河南戏,都没这段唱有劲。

    就这段了!

    看儿子并不十分反感,我开始给他播放。

    但愿,儿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受一点李玉和同志的影响,多些阳刚,千万别因为听戏而”阴柔”起来。

    接下来,我会慢慢接触京剧,当然,不会忘了本。豫剧、曲剧、越调,依然是我的最爱。

   

                                                  2010年2月22日下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