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早教吉祥 |
分类: 早期教育 |
如果让我们来回忆小的时候印象深刻的几件事,可能并不像我们作文中写的那些“让座”、“捡钱包”、“打酱油多找钱”之类虚构,而是“挨打”,我们小时候的那个年代,说谁要是没被打过简直是天方夜谭了。
父母打孩子常以是为了教育孩子为由,时至今日我仍然认为,打孩子更是父母泄愤的方式,说教育纯属冠冕堂皇,因为教育拒绝暴力。这也是我读孙瑞雪的《爱与自由》体会最深的理由之一: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
孩子不“听话”,不是他要去学坏也不是他纯心想气你,而是他要经过成长的敏感期,这包括自私、冒险、淘气和反抗,孩子是渴望顺从的,只是他还不具备顺从的能力。受训斥、打骂的孩子在心智发展上同正常的孩子有着极大的区别,容易概念不清大脑相对比较糊涂,对外在事物比较敏感,记忆力弱,不易看到一个客观的事实,看待世界的出发点总是基于需求和仇恨。他一生都可能和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
《爱和自由》,的确是需要父母必看,可以给人很多的启发,吉妈打算多看几遍,而且必须给吉爸篇篇讲解,吉爸常说“严师出高徒”,非得扭转他的思路,叫“兴趣出天才”。
吉妈还看了蒙特梭利--蒙氏教育的祖师爷的两本书,《3岁决定孩子一生》、《蒙特梭利的育儿圣经》,老人常说“3岁看到老”,《3岁决定孩子一生》是用科学和实证的方法解释并加以证明,这2本书了解便可,因为可能是文化上的差异,读起来并不感觉十分的畅通,可操作性并不强,里面举的例子有些极端。而且孙瑞雪的书的理论很多都是依据蒙特梭利的观点再联系我国的国情而展开陈述的。所以《爱与自由》可以看做是《3岁决定孩子一生》和《育儿圣经》的白话文。
另外一本就是《卡尔·威特的教育》,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而是全赖他父亲教育有方。卡尔的父亲把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自己教子的心得和独辟躁径的教育方法,很值得一读。
对于教育宝贝,无论是新手妈妈还是已经当了姥姥奶奶级的上代妈,对于孩子的教育多数还是处在传统的教育观点之下,所以,阅读当代的各类早教书籍,对宝宝的成长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新手妈妈,赶快开始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