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白《秋浦歌》——化无形为有形

(2017-11-06 16:57:34)
标签:

李白

秋浦歌

白发

三千丈

明镜

李白《秋浦歌》——化无形为有形

白发是古诗中常见的道具。就诗题来说,比较著名的就有张九龄的《照镜见白发》、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就诗句来说,特别著名的是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将进酒》),李承嗣的“岁去红颜尽,愁来白发新”(《览镜》)却不太为人所知。今天,我们就来赏析一首跟白发有关的小诗。其诗曰:

秋浦歌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这首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前,漫游至安徽秋浦时,所作《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十五首。从这首诗的内容看,也许张九龄的《照镜见白发》这个题目比笼统的《秋浦歌》更贴切些。

这首诗在结构上类似于“总分式”:首句“白发三千丈”概况写出头发“白”与“长”的两个特点;“缘愁似个长”解释头发为何会那么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解释头发为何会变白。因为诗人的忧愁有“三千丈”那么长,所以他的白发便有如此长。诗人展开联想,猜测可能是秋霜将自己的满头“青丝”变成了“白发”,就像秋霜将青草变成了枯草一样。可是,继而他又立刻产生了一个疑问:然而,明镜里面,又怎么会有秋霜呢?诗到此戛然而止。然而,读者的思路却不会随着诗句的结束而结束,还要继续追寻诗人头发变白的原因。纵观全诗,诗人头发长且白的原因,应该都是由心中的忧愁所致。

这首诗表面看起来,是写诗人的满头白发,其实却是借白发来写他心中的忧愁。忧愁是无形的,而诗歌却需要形象化的语言,于是诗人便化无形为有形,借满头白发来描写心中的忧愁。这种化无形的忧愁为有形的艺术手法,后世的艺术家也经常使用。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既写出了心中忧愁的长——“三千丈”,也写出了心中忧愁的多——忧愁如满头白发一样多。同样是写忧愁的长与多,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却更胜一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单写忧愁的多,北宋词人贺铸也写出了千古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词人将心中的忧愁,比作有形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和“梅子黄时雨”。这就是西方人推崇的“博喻”。

除了将心中无形的忧愁化为有形,女词人李清照甚至还写出了无形忧愁的重量。她在《武陵春》一词中说:“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无形忧愁的重量,甚至连船都载不动,可见其重。行文至此,不禁要感叹很多中国古人手中都有一枝生花妙笔,绝非为“诗仙”李白所独有。

版权所有,如有使用,请与版主联系。QQ:42327923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