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破《菜根谭》:红尘深处的天心慧眼(第一百八十四夜)
(2012-03-29 12:05:44)
标签:
杂谈 |
一百八十四夜
遇欺诈之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气薰蒸之;遇倾邪私曲之人,以名义气节激励之。天下无不入我陶冶中矣。
日月译解
日月评谭
周易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治国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并由此推广普及,致使天下太平。古人讲一个“化”字,教化,风化,感化。用一套思想理论来影响、教育、规范老百姓的思想和行为。
儒、道、佛三家思想都是化人的手段,但历代统治者官用的教化手段主要是儒家思想。我们读古书经常可看到“沐浴圣化”、“悠游于圣化之中”之类的句子,意思是说,在皇恩浩荡以及皇上提倡的道德伦理氛围中活得很滋润。西方长期用基督精神化人,我们国家现在用“八荣八耻”化人,宗教也能化,但那是自发的,我们国家有组织要化给百姓的是“八荣八耻”,化人的手段是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不过现在化来化去,却发现只有金钱、权势、名誉、美女最能化导人心,简直是势如破竹,摧枯拉朽。
在古代,皇帝有化成天下的责任,各级地方官有教化一方的责任,上官有教化下官的责任,老师有教化弟子的责任,长辈有教化晚辈的责任。古代的教育,基本上灌输的是做人的道理,教育的方式有言传,有身教。言传是教,身教是化。孔子重身教,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古人强调个人修养,强调师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师者要诚意正心,让自己充满道德,成为道德的化身,这样,才好教化别人。当然,这说的是理想的状态,其实在广大社会基层设馆授徒的,绝大部分都是落第不遇、牢骚满腹、衣食不继的秋风钝秀才。他们基本上读八股文选,为的是科考,想必没有闲心思去修心养性。
真诚、和善、道德名节都是儒家所提倡的价值。本条菜根,谈的应是教化的方法。其一,为师者要懂得针对不同人的性情特点施以教化;其二,为师者自身应成为伦理道德的典范。遇到欺诈的人,要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化他,遇到暴躁的人,要用自身的修养去熏陶他,遇到狭隘自私的人,要给他讲故事,讲岳武穆,讲文天祥,讲史可法。这样,天下无不可教不可化之人。不过,谭主这一点未免过于乐观。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不需化,有的人可化,有的人则冥顽不化。在这个以欲望主宰一切的世界,欲望化不了,一切都是泡影,关键时刻主导自我的,是欲望,前仆后继,千古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