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破《菜根谭》:红尘深处的天心慧眼(第一百七十六夜)
(2012-03-26 16:39:39)
标签:
杂谈 |
第一百七十六夜
心虚则性现,不息心而求见性,如拔波觅月;意净则心清,不了意而求明心,如索镜增尘。
日月译解
内心空灵无染,本性就会自然显露,不放下欲念而去求证本性,就如同拔开水中波浪去寻找月亮般徒然;
内心妄念不生,心地就会清净明澈,不消除妄念而去求得清净,就像落满灰尘的镜子又增加了一层灰尘。
日月评谭
本条是禅语。禅者的终极追求就是明心见性。佛家名相繁多,心和性,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心是本心,性是本性,本心和本性是一个东西,都是指宇宙生命的最本源状态。另一种说法是,心不是我们胸膛里的肉团心,而是我们对境生起来的念头和思想,佛教称之为六尘缘影,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落谢的影子。思想和念头,都是由于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境界的存在,才从各种境缘上领受它的形象,产生认识,从而分别同异,安立名字,发生爱嗔、取舍、造作,因此生出种种心念。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生起心的能量,是心的本源,它无形无相,不生不灭,耳不能闻,目不能见,但它能起种种作用。这种本性,佛家有种种说法,如一真法界、真如、如来藏、佛性等等。
众生迷而不觉,则心念思想遮蔽了本性本源,众生觉而不迷,则心念思想回归本性本源,所以心与性原本是一物,如同水与波,风起时,便是波,波平时,便是水。对佛教来说,种种心念都是妄念,都是从人的心性本源中起的波澜,如梦,如幻,毕竟是空;而本性本源,虽然无形无相,却是实实在在起作用,所以毕竟是有。明心见性,佛家认为:一是,明心虚妄不可得,息下狂心便见真性;二是,明心之妙用,都是因本性而起的,从用见体,从流得源;三是,明心毕竟是空,见性原本就有;第四,明心即是性,性即是心,心和性本质上同一。
如何明心见性?佛家认为,人们的本心本性被因分别意识而起的贪嗔痴慢疑所遮蔽,从而迷失自我,沦沉六道轮回,头出头没,不得解脱。而只有去除妄念,净化心灵,才能顿悟本心本性,从而脱离六道轮回,实现生命的终极解脱。禅宗认为,一切二元相对的观念都是妄心妄想,比如生与死,美与丑,善与恶,得与失,迷与悟等等,要明心见性,就必须超越各种二元对立,“以铁石心,将从前妄想见解、世智辩聪、彼我得失、到底一时放却,直下如枯木死灰,情尽见除,到净赤裸裸赤条洒洒处,豁然契证”(《园悟录》)。所以,参禅重要的是放下欲念,调伏妄心,泯灭分别,久而久之,火候到了,内心空明澄澈,内在本性“孤明历历”、“昭昭灵灵”,宛然现前。息心,了意,都是涤除妄心妄念的意思,妄心不灭求见性,如同拨波见月了不可得;妄心不灭求明心,如同在在布满灰尘的明镜上再洒一层灰尘。因为,心本蒙尘,在蒙尘之心上再加一重“求明心”之念,岂不是尘上增尘。
禅家喜欢吧调伏妄心比喻为“牧牛”。《佛教遗经》:“譬如牧牛,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庄稼”。牧牛就是调心的过程,开始时,心总是追逐外物,要刻意防范,不让它随便溜走,如牧童牵牢牛绳,决不放松。久而久之,牛便驯服柔顺,时时相随,乃至可以“骑牛回家”了。骑牛回家,就是明心见性。廓庵禅师有《十牛图颂》,系统描述由修行而开悟的心路历程,空灵玄远,言有尽而意无穷:
寻牛: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长路更深。力尽神疲无觅处,但闻枫树晚蝉吟。
见迹:水边林下见遍多,芳草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见牛:黄莺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柳岸青。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得牛:竭尽精神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霞深处居。
牧牛: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骑牛归家: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忘牛存人: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人牛俱忘: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返本还源: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入廛垂手: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