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破《菜根谭》:红尘深处的天心慧眼(第九十二夜)

(2011-12-06 11:15:11)
标签:

杂谈

第九十二夜

 

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观心证道,无如此三者。  

 

日月译解

 

心在静中,空灵澄澈,妄念不生,可以洞见心之本体;

心在闲中,气象从容,无所挂碍,可以识破心之玄机;

心在淡中,谦冲平和,无所执着,可以体味心之真趣。

人追求明心见性体证大道,莫过于养静、安闲、处淡。

 

日月评谭

 

人生事业向外追求,所以必须只争朝夕,奋迅以求。明心见性则是向内求证,所以必须澄心静虑,无求而求。功业,是外求的目标。见性,是内求的目标。静,闲,淡,是三种心灵状态,真体、真机、真味一是个东西,也就是天地未生、宇宙未生之前的那个本体,这个本体即使天地万物灭绝后、宇宙万象坏空后,它也存在,如如不动又善起作用。这个本体,不生不灭它就是本体,有生有灭是他就是万象,万象起,来自本体,万象灭,复归于本体。本体和宇宙万象的关系,是一和多的关系,是体和用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是天空一月和千江印月之间的关系,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所以,每一个都是不同的个体,但每个人又涵容本体,所以,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有真如。佛陀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念颠倒,不能证得。

 

如何来证得这个本体、真体、佛性、真如?佛陀传授了八万四千法门,从小乘到大乘,从四圣谛、十二因缘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万行,条条大道通罗马。佛教传到中土,则禅宗大行,而禅宗又以六祖慧能禅流布最广,提倡“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强调“生心无住、无住生心”,也就是金刚经所云:“于无所住而生其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本条菜根所激赏的静、闲、淡,并不是让人懒惰散漫、无所事事、空虚无聊,而是对个禅者来说,要保持一个清净通脱的心灵,保持一个无挂碍无执缚的心灵,时时刻刻保持着这个心态,在机缘来到的时候,在明师的点拨下(比如德山棒临济喝),你就有可能明心见性,洞彻宇宙本源。虚云大师当年悟道,写下了一首偈: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静的境界指向清净,闲的境界指向放下,淡的境界指向无执。其实,人在红尘中奋斗,有时候也应该以这几种心态来调理自己奔竞驰骋的身心。求得过急,忙得过火,想得更多,不一定就尽如人愿,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欲速则不达。人有时静下来,闲下来,淡下来,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看看自己被疏忽的内心,反而更能悟到智慧,理清思路,看破关键,更有利于功业的开拓与发展。

 

禅者的情思意趣,深刻地影响到了中国文学艺术,不管是诗书画,都以追求一种禅意为最高境界。唐代钟嵘《二十四诗品》品诗,强调“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标榜“思与境偕”、“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诗人求诗歌之妙境,犹如禅者求自性之真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