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4)随记:参观古代建筑博物馆

分类: 旅游随笔 |
北京(2024)随记:参观古代建筑博物馆
在北京,我们很多时候都选择出门各种打卡,尤其那些没去过的地方(景点)。
首先,我们去了看了先农坛,也就是今天的古代建筑博物馆(门票15元)。
先农坛位于宣武区永定门内大街路西,与天坛隔路相望,是明清两代帝王祀神农、耕谡田和观耕的地方。
一到入口,才发现景区牌门很特别,像一堵城墙开了三个门洞,中间门洞高大,左右对称的门洞稍小些,分别是北京育才学校(左)和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右)。
对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不熟悉,北京育才学校则有略有所知,因为它的第一任校长是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1937年建校),在我们心目中,育才学校的业绩和名气在教育界都是响当当的!
入内,就让人感觉到这里环境清幽,古柏参天,绿树成荫。我仔细看了树牌,古柏年龄都很大,树龄大多两三百年,最高为316年。
园内非常开阔,有一系列古建筑,有单栋,也有院落式,并不特别高大,也不密集,大多红墙绿瓦,榫卯立体彩檐。
我们一路慢慢看过去,印象最深的是,殿内的天宫藻井和盘龙藻井,都是镇馆之宝。
天宫藻井,位于正殿,距今近600年,它的美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仰头一望,迎面是层层宫阙,绚丽的彩绘精致华丽,正中间有个星象图,由1400颗星星组成。更了不起的是,它跟现代天文观测的星象图基本没有差别。
盘龙藻井,位于拜殿正中,通体为金丝楠木精雕而成,也是精美至极。藻井上的盘龙,极其逼真生动,那根根龙须、片片鳞甲,以及龙爪上凸起的骨节和周身团团的祥云,都分毫毕现,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飞……史料称它已有571岁了,而且整个蟠龙部分极少修缮,足见金丝楠木的防腐性有多高,不愧是皇家建筑之名贵用材。
殿内,还陈列了很多全国各地典型的建筑实体缩小模型以及超清样本图片,各种各样的名塔、名祠、民居均聚一室,你见过没见过都会大开眼界。在这里,我还见到了广州的陈家祠,那堆砌式的立体人像造型以及雕镂工艺,实在罕见,因为我很想去广州陈家祠看看,因为我们的祖籍也是广东陈氏内迁入川的,就算毫无瓜葛,也可以长长见识。
此外,殿内还原了古代祭奠仪式,陈列有各种雕窗、配饰以及建筑工具,比如斧头、凿子等等。这里也展示有古代各种耕作农具,比如铁耙、犁、风斗等等,有的我们小时候在乡下还见过,感觉很亲切。
在正殿,我还看见了一个超大的北京市市貌沙盘——老北京微缩图,全是用微型房屋模型摆放展示的。北京的中轴线以及先农坛的位置,都能居高临下一目了然于心。其中,我最为震撼的是,虽然一直知道北京城大,却从没想象过北京城究竟有多大,这次才有了真真切切的实感了!
殿内看得差不多了,我又一次出外看了建筑博物馆的整体布局。原来它也是以中轴线方位设计的,我又去拜殿外的观耕台看了看。这个观耕台占地面积约为435平方米,台高1.9米,台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6.06米,是皇帝亲耕完毕后观看王公大臣耕作之处。四周的阶梯以及台栏、台壁,都经过精心设计修饰过(配有雕饰),处处透出一种低调的奢华。
最后,我又围绕焚帛炉一周细究一番,修得这么精美,我当初还以为是个什么特殊建筑呢,原来不过是祭祀太岁诸神焚烧祝帛祭品的场所。
总之,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不是很大,有太岁殿(正殿)、拜殿、西配殿等展区。穿梭在各个展厅,如同游走于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不仅有精美绝伦的古代建筑物模型和图片,还有全国最精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实物……华夏民族七千年建筑文明史一一浮现眼前。
要了解中式建筑美学,感受华夏建筑史上的无限神奇与魅力(比如各种建筑的结构、斗拱、藻井、汉阙等),这里统统可以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