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见闻(5)——感受博物馆和图书馆氛围

分类: 旅游随笔 |
贵阳见闻(5)——感受博物馆和图书馆氛围
在贵阳,博物馆和图书馆,也值得去看看。
由于时间有限,只能走马观花,感受一下博物馆和图书馆受追捧的氛围。
好在,贵州省博物馆和图书馆在一个地方,还可以同框拍摄呢,参观起来特别方便。
来到馆前,发现这两个馆位置都比较高,一眼望去,颇有些雄伟高大的感觉。
资料:博物馆,外观是一座菱形建筑,整体呈棕色,并点缀有彩色色块。设计造型融合了贵州梵净山“蘑菇石”和沉积岩、溶洞、瀑布、梯田等元素,灵感源自贵州多姿多彩的地质地貌特点。整个建筑显得庄重又活泼(2020年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馆内藏品总数超过8万余件,包括民族文物、贵州古生物化石、旧石器时代出土文物等,反映了地方历史人文和文化多样性。
博物馆采用文物、图片、模型、复原场景和影像资料相结合的手法,运用现代展示手段,塑造一个具有时代感的现代陈列展示空间。
图书馆,外观设计以贵州页岩为外观造型,通过淡黄色的基调渲染,营造出似书籍层层叠加的视觉效果,线条简练,沉稳大气,地域文化和现代审美兼备。
馆内总藏书量206万余册,其中纸质文献98万余册(件),电子图书108万册;数字资源数据库有57个。
先去看了博物馆(整个馆内设“神秘贵州”、“多彩贵州”、“富饶贵州”和“奋进贵州”等展厅)。
进入馆内,发现人真多啊,让不开,空镜头都不好拍,也不知从哪里看起。好在运气不坏,恰遇一讲解员免费讲解,我便赶快紧随其后。她带着我们从一楼参观到三楼,选取众多文物中的精品给我们讲解,我当时印象特别深,时常惊叹甚至震撼,觉得收获很大。能完完整整听完一次讲解,真的很满足。的确,要了解一座城,博物馆最为便捷,也最有说服力。
遗憾的是,跟着讲解员基本拍不了图片,稍一耽搁,就跟不上队伍了。时间一久,记忆也就模糊不清了。
现在回忆,头脑里只有一些零星碎片了,只依稀记得几样馆藏文物。
如东汉铜车马,让我一下想起了西安兵马俑里的铜车马,因为这里的同样精美生动,保存完好;明代嵌宝石的金凤冠,让我想起了国家博物馆里五彩珠宝凤冠;东汉的青花瓷,跟其他博物馆的藏品一样,很珍贵;印象最深的则是少数民族色彩缤纷的服饰、夸张靓丽的头饰、自带一种高级感的刺绣和蜡染品,看起来非常独特,而且很有时尚元素,手工(做工)精细,堪称精美,简直超出了我的想象。
此外还有夜郎人的项链;唐代几位熟悉的大诗人如王昌龄、柳宗元、刘禹锡、李白等的图文资料,他们也曾流落于贵州;以及清代阳明先生的遗像……其他印象就淡了,好在现在网络查询十分方便,可以弥补很多记忆的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还设有数字体验馆、非遗剧场、4D影院等等功能区,有时间有兴趣可以慢慢去操作,坐下来观看,这样的体验会更加形象直观。
总之,印象中,自始至终,博物馆的人都很多,超有人气。虽然参观起来不是很方便,无法拍到喜欢的图片,但也颇让人欣慰。人们愿意参观博物馆,说明大家不再仅流于形式去各景点寻求比较浅层次的感官满足,而愿意更深入地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人文风貌,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文化体验与传承!
……………………………………分割线
来到图书馆,感觉又大不一样。
首先是建筑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整个图书馆的内部设计简洁而高端,色泽淡雅,恢弘、大气,给人一种很舒适的感觉。
其次是布局现代,功能齐全。1层有数字体验区,自助服务区、朗读亭、特殊群体阅览室等等;2层有24小时书房、听书馆、胶囊书屋等等;3层有书岛广场、中文报刊期刊阅览区、少儿读书馆等等;4层是中文图书借阅区;5层是中文工具书阅览室、地方文献阅览室、外文借阅区等等……而且,每一楼都分布着自习室、电子阅览室,方便大家阅读。尤其是1层的特殊群体阅览室,特别值得点赞。即使个别读者身体不完美,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共享阅读,追求心灵的完美,重塑自我、超越自我。
第三是地方大、藏书多、读者多。前两者就不用说了,关键是读者多,这里的自习室足够多,来这里读书的,各个年龄层次都有,年轻人比例最大,父母带着孩子来此读书的也相当多。据统计,图书馆每天最高接待量大约1.3万人次,除去我们这样来打卡感受氛围的游客,估计也超过万次。
看到这样的情景,心中不禁涌起无限感慨,有这么多人喜欢读书,中国未来真的可期呢。当然也希望有更多人重视并投入读书行列,要使世界变得更好,读书是捷径!
看大家都在认真阅读,一种满满的阅读氛围感,让人欣赏的同时也很受感染,遗憾没时间加入这样的读书队伍去阅读。
到贵州,看了很多风景,但我觉得,哪一种都不及图书馆里很多人认真阅读这道风景美!
我楼上楼下各处看看,不便多打扰,只有依依不舍地离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