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在路上——走进川西藏寨、藏家(2)

分类: 旅游随笔 |
风景在路上——走进川西藏寨、藏家(2)
我们去的第二个也是停留时间最长的藏族村寨,是炉霍藏寨,我们在此有一下午的时间。
到了炉霍,我才知道有这么个地方。
炉霍县平均海拔3860米,距州府康定290公里,距成都657公里。
炉霍古称“霍尔章古”,意为“岩石上的部落(藏语为岩石村)”。璀璨的古霍尔文明也诞生在这里。历为去藏抵青之要衢和茶马古道重镇。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抵达炉霍,建立县、乡博巴政府。
炉霍,是一个典型的藏民族聚集区,背靠大山、河流环绕,面积很大,毕竟是县城。建筑跟卓克基不同,有砖瓦结构与木石结构的房屋交互错杂,房屋以红色为主,也有很多杂色,有人称它为“小色达”。尤其站在炉霍寿灵寺山上,远远一看,依山而建的建筑,错落有致,黄红色一大片,显得宁静安详,如果再红色一些,真有点像第二个色达。
青花瓷姐姐是建筑设计师,喜欢研究建筑,于是我们就选择去寿灵寺一边藏寨观景,因而有机会走进比较原始的藏家,去探究它们的神秘性。
进入村寨,似乎家家都有栋圆木红房子,一般为二楼,自带院子,满院子都是蔬菜和花草。
很快,我们就遇见了一位40多岁的藏族女儿,虽然穿着罩衣,但依然难掩她美丽的身姿相貌。此时,她正在自家土豆地理拔草,我们还没开口,她就主动招呼起我们来,非常大方热情,我们攀谈了一会儿,知道身后就是她家院子和漂亮的红房子,我们问能否去她家参观一下,她自然是非常欢迎,于是放下手中活,先带我们参观她种的蔬菜、果树和花草。
她说她叫拉姆,丈夫和孩子们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就她一人。地里家里都是她打理,而且她还要上班呢。
拉姆真是能干,院内院外都是她种的土豆,开着漂亮的紫色花朵;院子里的豌豆藤又长又粗,一律开着白色花朵;大白菜吃不了,有的都烂在地里了;她种的一种什么瓜,藤很短,却结得多,瓜很大个,满地都是瓜,她也说吃不了会烂掉一些;还有一些苹果树、李子树、杏子树等等,树上的杏子黄黄的,她让我们摘来吃,很酸略甜;院子里,墙头、窗台,拉姆种了很多花花草草,花儿开得非常美;院子里树下,有两台轿车,说是孩子们的;后院,还盖了放木材的篷房,里面堆满了圆木和木板,我说,这里山上没树,这些木头是哪里来的?她说以前山上有很多大树,他们的圆木房屋都是就地取材自建的。
拉姆家的房屋也是二楼一底,下面砖砌,上面由大圆木和宽木板建成,木头、楼梯全部涂成红色。一楼放各种杂物,二楼住人、生活。
我们从高高的铁梯进入拉姆家,好干净宽敞的客厅,墙壁的木头好大,屋内装饰得很漂亮,客厅有很长一排沙发,前面桌台也很长,摆了好多个银壶银盆之类,可以直接煮茶。拉姆请我们坐下,赶紧拿了一大盆自己炸的面果招待客人,什么形状都有,我吃了一块,微甜很香。拉姆一边为我们烧水一边跟我们闲聊,后来,我们问她有藏服吗?可不可以穿她的藏服拍几张照,她说有,可以啊!于是准备去拿藏服,又顺便问了我们时间,一听时间她一下子犯难了,说她4点上班,时间已经过了,便抱歉又很诚恳地请我们第二天8点去她家,一定要去,她有时间。我们一听赶快告辞,并告诉她我们第二天一早就离开了,她又请我们以后去了再到她家。我们一出她家门,她便骑着电瓶车风一样赶去上班了,虽说就在县里不远,但我们害得她迟到,很是过意不去,最遗憾的是,我们都没来得及给她拍张照,或合个影……虽然如此,热情、善良又美丽的拉姆,我一直都不会忘记!
随后,我们穿过有众多红房子的藏寨,一路游玩,一路看景拍照,上山去寿灵寺。随着高度上升,我们看到的炉霍就越来越有全景感了,我无法准确描述,还是以简驭繁吧:炉霍是真正意义上的“青山绿水,风景优美”!
一路上行,光与影不断幻化出绚丽的色彩,夕阳与红房子相应生辉,绿植掩映陪衬,真是绝配绝美。青花瓷姐姐说,这里很有点西欧乡村风光的味道!
来到寿灵寺,发现这里也在重新装修,不便进寺,我们便在颇有藏族意味的寿灵寺附近各种拍摄,天气给力,心情超好,觉得这一下午的所见所闻真是值得。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我们便下山返回,才知道同伴们去了炉霍博物馆,说值得一看,遗憾现在已关门下班了。我们只能从同伴们拍的图片看看,博物馆里除了各种古老的实物展览,还有很多唐卡画。原来,炉霍是中国唐卡艺术之乡呢。
我一个广东的博友飞扬说,她从一首歌里知道有个炉霍,这首歌叫《山歌的故乡》,我查了下,才知道,山歌,是炉霍先民长久传承下来的音乐记录。
歌词唱到:祖辈用燃烧的生命,酿成天籁代代传唱,像碗碗青稞酒香飘四方,香了爱情,醉了牧场,香了幸福,醉了梦想!
历史考证研究也说,炉霍是迄今发现的康巴地区,最早并唯一有原生地层的古人类活动地,是远古人类最早选择的理想栖息地。
炉霍,一个遥远又美好的地方,愿有更多人走进炉霍,了解炉霍,喜欢炉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