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行见闻——去看“天眼”

分类: 旅游随笔 |
贵州行见闻——去看“天眼”
读了南仁东传记,还听读了一系列关于南仁东的事迹,我被深深震撼和感动,所以,到贵州,我特别想去看看他打造的那只观天巨眼。尽管我可能完全看不懂,毕竟,那里面有太多的科技含量,我一个文科女,自然只能带着崇敬、仰望的心情去打个卡。
独行贵州第一天,我就报了个天眼一日游,踏上了去看天眼路程。
一路上,导游小易倾情为我们隆重介绍了贵州的历史、现状、发展、以及好玩的、好吃的,我听得津津有味,贵州早已由“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文银”变成了今日的旅游大省,达到了县县通高速,世界10大顶级桥梁,贵州占4座,世界20座顶级桥梁,贵州占14座,世界100座顶级桥梁,贵州占46座。看看,这数据多漂亮,让人不得不羡慕甚至嫉妒。不过,我也为贵州的发展感到由衷高兴,四川离得近,近水楼台嘛,而且,云、贵、川连语言都相同,完全可以一口川话打天下。
不知不觉,很快就到了。天眼景区跟别的景区不同,上摆渡车前,我们身上的一切电子产品:手机、相机(包括自拍杆遥控器)、电子手表、车钥匙都得寄存,要拍照只能租一个胶片机,或花30元请景点工作人员拍一张。这种严肃的做派让我不由自主产生一种敬畏与膜拜的心情。
摆渡车在山路上弯弯绕绕,还真远呢,到了以后,我们还得再爬800多个阶梯(步行或有偿直通车,自己选择),这个难不倒我,梵净山的万步云梯都过来了。
结果一爬山,才知道难度比我想象的小得多,全部都是硬塑料栈道梯,梯度低,栈道宽而缓,说是要半个多小时,实际20多分钟就上去了。
路途,小孩老人都有,有个90多岁的老奶奶,在儿子的陪伴下,全部步行上山下山,还不要儿子搀扶,大家不禁啧啧称赞!
一路上,有很多科普提示牌,普及着脉冲星、深空导航这些知识。我估计科学家怕大家把天眼误解成“找外星人”的工具而闹笑话吧?科学知识毕竟有些高深,设计者又怕大家看不懂而索然无味,于是又在每一个可休息的平台做了天蝎座、处女座以及它们对应的名人这些大众化的八卦知识。上面刻着星座的图样,举出了属这个星座的名人,像霍金是摩羯座的,爱因斯坦是双鱼座的,爱迪生是水瓶座的等等。
登上山顶,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观景平台上空空的,下面一个超级大锅形状的天眼,灰白色,表面由很多块小小的三角形金属面板组成,边上有六个尖尖的铁塔,大锅周围有一条环形小路,据说围绕走一圈要40分钟呢。
这就是建了22年的国家重器,外行看,表面是这样的平淡无奇,貌似没有秘密,但你永远也不可能通过它如同巨锅的模样去理解它,只能说明自己对科学知识的匮乏甚至无知。
站在观景平台,我啥也想不了,也做不了,哪怕想和天眼拍张合照都不行。最终,我选择了花银子拍摄留念。
我认真地整理了下衣帽,站在栏杆边,一个小伙子坐在高高的铁梯上,也就是最佳拍摄点,只卡卡2声,30元就变成2张照片了,而且不是立等可取,还得在规定的时间去网上下载。
也许,此时,这座远离城镇的大窝凼里的巨型大锅,正在用一种我们看不见的方式与遥远的星空交谈。但我们的肉眼、我们的知识对此完全无能为力,只剩下实在没什么可看的绝望,那还是下山去天文体验馆补补课吧。
下山以后,一看场馆,宏伟、大气,几处建筑群,都很有科技感和时代感,非常漂亮。
我迫不及待地取出手机,然后去天文体验馆看资料,读了一遍关于射电望远镜的历史,脉冲星的意义,以及很多图片上的文字介绍,但我还是觉得有些抽象,又去二楼看了八大行星的球幕电影,只感觉到宇宙原来有这么多的奥秘,它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虽然我仍然不懂,但有科学家懂,这就够了。
我只好在大厅各处看看稀奇,拍拍照。
入口大厅,有古代天文学家张衡的雕像,等了好久才合照一张。
我还在“聆听天籁之音”的体验厅里,特意戴上耳麦听了听,确实有种特别的声音传入耳中,却无法形容和描绘。
我看见一个湛蓝色的星际折射厅,美得不得了,拍了又拍,却完全不是一回事,连彩色都变成黑白了。
我又四处乱逛,在其他各处拍了几张图片,还在外面模型旁拍了几张,附近的公园也去了,都找不到感觉,觉的实在没什么可拍的。
后来,直到去了南仁东事迹馆,才算有了点接地气的实感,这里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时代楷模南仁东献身科学建天眼的种种经历和故事。国之重器天眼的建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着艰难建造的曲折经历,但它的成功,也展现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更彰显了大国力量。
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