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行(四)——人人离不开盐,自贡井盐知多少?

分类: 旅游随笔 |
自贡行(四)——人人离不开盐,自贡井盐知多少?
人人离不开盐。如果没有盐,会怎样?
没有盐,饭食将寡淡无味,一切美味就不成其为美味。我家先生就常说,没盐就没味儿,哪怕是糖,也会因盐而增味儿!
盐有多重要?
还记得《白毛女》里的喜儿吗?因为深山里躲避,一头黑发变白发,成了“白毛女”。
还记得《闪闪红星》里的潘冬子为红军送盐,将盐用水化掉倒在自己的棉袄上吗?
没有盐,人就会乏力没劲,甚至生病,当然多了也不行,物极必反。
古代,盐一般被官方垄断,私人制盐、贩盐有罪,盐商一般都富可敌国。
盐有海盐、池盐、土盐、石盐、井盐,而天下井盐,则始于四川自贡。
走,去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看看。
首先,我看到的不是盐,而是建筑。
这里的建筑精美至极,无与伦比,无论总体布局,还是局部细节,乃至建筑上的雕镂木刻,拱顶雕饰,都让人惊叹不已,这得多雄厚的实力啊?怪不得一提盐商就会让人想到他们的富有。
我外行,看不明白,还是看看资料介绍吧。
博物馆馆址由两座古建筑组成。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秦会馆(修建于清乾隆元年)及其附属建筑,占地6303平方米;一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王爷庙,占地705 平方米。
这是一座由陕籍盐商集资修筑的同乡会馆,融明清两代宫廷和民间建筑风格于一体。有保存完好的碑文、木雕、石刻、泥塑,是研究鸦片战争前清代社会生活、经济状况、宗教艺术的实物标本。
1959年建成盐业博物馆后,收藏了以自贡盐业钻治井工具为代表的一批盐业史文物和地方文物。在300余米的展线内,以生动形象的手法,展现了两千多年来以自贡为中心的井盐业在钻井、采卤、天然气开采和制盐等方面的恢宏画卷,真实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在人类钻井技术上的杰出贡献、卓越成就和伟大创造力。
原来如此,幸好这么完好地保存下来并加以充实,这可是自贡井盐最卓越的见证与传承,值得点赞!
走进博物馆,我们楼下楼上各个展室看了个遍,又身临其境,居高临下地观赏、感受了博物馆建筑的华美与精致,确实非常让人震撼,同时也为我中华民族的建筑与古人智慧感到骄傲与自豪!
说到盐,我想最不能忽略的是墙上那篇《中国井盐赋》,细细读来,方知自贡井盐非同凡响的历史与贡献。摘录几句:“苏东坡称为筒井,陆放翁誉作海眼。用圆刃凿山之术,创顿钻凿井之法,开绳式机械钻井之先河,谱探索地下奥秘之新篇。……”通篇洋洋洒洒,气势磅礴!
同时,我也有个疑问,自贡地下何以有盐呢?
原来,自贡地区数亿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经过经年累月的地质变化,沧海易为桑田,并在地下岩层中留下了丰富的盐岩、天然气甚至石油资源。
我们一路看过去,博物馆除了展示各种资料、图片,还有相关的研究书籍,如《中国自贡盐》、《中国古代钻井、采气技术》等,还有一系列课题研究,如《中国盐业历史》、《中国盐业经济》、《中国盐文化》、《中国盐业史辞典》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见得最多,印象最深的还是各种钻井、采卤、天然气开采和制盐的立体实物工具以及人物情景雕塑,它们如在讲述着井盐人一个个有些久远的故事,生动而有实感,而且是集科学性、趣味性与参与性一体,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究、去欣赏!
博物馆的展品很多,分类很细,我看了很佩服,却难于表述。反正,我觉得,自贡井盐,细小洁白,晶莹透亮,并非我们看着雪白无瑕的盐颗粒那么直观简单,而是需要一系列复杂而科学的技术和人力去支撑,才可能生产出白花花的井盐。
自贡井盐的开采不同于海盐、池盐等其它采盐形式,它绝非简单的靠水汲水,而必须先度脉打井,其原理与当今的石油钻井相同,开采难度之大、技术要求之高,可想而知。
但是,自贡开采井盐已有 2000年的历史。在自贡所属狭窄的55平方公里面积上,当地劳动人民共开凿了1.3万多口盐井,累计生产食盐7000多万吨、天然气300多亿立方米。真真正正功不可没!
出博物馆,街对面不远,还有个王爷庙,又叫张爷庙,也叫桓候宫,看得见怒发冲冠的张飞像。这个建筑感觉也很有年代感,飞檐比翼的三重檐屋顶,上面的浮雕和彩绘异常生动,遗憾时间有限,我们只在外面看了看,拍了张图片而已。
……
自贡,千年盐都的确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