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教师调动前后的故事

(2008-08-25 16:54:58)
标签:

毕业找工作

教师调动

人事部门

局长

启示

教育

分类: 闲人闲语

   

(上篇)

    故事还得从这位教师踏入工作岗位时说起。

    一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尽管在大学校园里叱诧风云,临近毕业前仍面临着找不着饭吃的尴尬(可能要求太高)。本以为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找到一份好工,可最后虽说是有家外省的单位要了,但却是在自家本不富裕的情况下在离校前一天花了一千元的中介费后才成功的(后来据说这个中介有点黑心,还有点违法嫌疑)。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

(启示:1、校园是美好的,社会却是复杂的。大学里就要认真学习步入社会的本领。

2、一些个职业中介机构要全了解其真假身份,要及时识破合法外衣下的不合法手段。3、有实力的人就要仔细认清自己,关键时候不能慌,更不能委曲求全,“狗急跳墙”。)

   

    在那家经中介牵线的用人单位开的招聘会上,倒是让人意外,格外的轻松,只要看了简历的百分之九十九都录用了。

(启示:1、招聘简单而又急着与你签约的单位一般都不是好单位,至少不会比他说的要好到那里去。急性子的优秀者就要三思而后行了。

      2、招聘单位一般会利用异地人不了解情况的心理大吹特吹,并开出较好的工资待遇。急性子的人就要三思而后行了。)

   

    来到用人单位所在的主管部门后,才发现被招聘来的远不止他一个,差不多三四十个都是同省的。没有经过什么特别的考核与对比,部门领导就做出了决定,确定了每个人的最后“归宿”。小伙子被分到了乡下的一间学校,偏僻,离诚近一百公里的路程。这让小伙子简直不该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自己那么优秀的条件竟然也落个如此对待。

(启示:1、既然已踏入了“虎穴”,就等着不幸吧。

      2、本来就是一些没有眼光和能力的人把持的单位,又怎么能寄希望出现个“英雄惜英雄”的感人场面呢?)

   

    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挣扎后,这名小伙子忍辱负重来到了那家农村学校。据当地人说他们那里从创办至今就压跟儿没见过正规的全日制本科生,小伙子毫不容易说服了自己,开始正视现实。本以为凭自己的才能定能干出一点成绩。可偏偏事与愿违,正因为你的出色才导致你的麻烦。三年多来,不仅没有象电视台上说的那样教育局级领导经常慰问边远山区的教师,就连来走马观花式的瞧瞧都没发生过,而且本单位的把持者也时时视你为瘟疫,处处远离着你。就连本地的一些个同事也是心理特不平衡。

(启示:1、人有时侯是不能跟环境作对的。

      2、越是贫穷落后的地方就往往越不重视人才。

      3、正所谓“命里有时终归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下篇)

 

    不过,“祸兮富之所倚”,人命中也会有运气好的时候,尽管短暂。阴差阳错般,小伙子结识了他后来的妻子。总算可以设计一个家了,但他的妻子在市区,总不能有了家两个人还依然相隔两地吧。于是,小伙子决定从原单位跳出来,调到妻子所在的学校。

 (启示:1、三年的努力与奋斗换取生命中另一半的认同,不能不说是一种庆幸和幸福。

2、人处逆境需要的就是拼搏的勇气和毅力。)

  

    提到这里的人事调动,这其中的滋味及种种猫腻,或许只有中国的公务官员体会最深。光繁杂的手续就足以让你折寿三十年。这还只是在你有了门路的前提下的乐观估计。不管怎样,为了世界上伟大的爱情和爱妻,即使再难再苦,小伙子都决定要倾其所有,全力以赴。

    按常规,要调动一名国家干部(教师也属此类)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要有接收单位,即你所想调往的单位同意你的调动请求;二是原单位允许你的调离。三是双方单位各自的主管部门的批准。四是双方单位各自所在地的人事部门的批准。具备了这四个条件后,可以说你具有了调动资格,接收方的人事部门就会向原单位所在地的同级部门发出干部商调函。虽说是四个条件,但要真正全部达到却并非易事。小伙子经过一番努力,凭借着一片痴心和诚心打动了妻子所在的单位,这个单位同意其参加正常招聘程序,即与其他同年参加这个单位教师招聘的应届生进行面试、试教等一系列的程序。还好,小伙子顺利地过关了。(当然离不开小伙子的烧香拜佛与接收单位的头儿的大力支持)到此,调动的第一个要求可说是圆满完成了。但万里长征只稍稍开了个头,前面的荆棘凶险无人知晓。

(启示:1、社会人际关系是复杂的,国家事业单位内部的人事关系更复杂。

       2、在中国办事自然离不开部门领导的盖章和签字。一个环节要想最终成功必须要一把手的点头或签字)

            

    等到新学期开学还差四天(招聘是四个月前的事),小伙子接到了接收方所在的人事部门的一个电话,说是调档的事。但拿到商调函后具体怎样做却没有人讲清楚,小伙子只好自己硬着头皮独自解决。到了原单位所属的人事部门,小伙子把调函一摆,对方不情愿地给出三张同样的“干部调动表”,然后就没下文了。虽然究竟怎么做依旧一头雾水,可想想这已不是头一次碰到,也就将就将就吧。只见那表背面每张都有六个空,需要相应的单位签字。三张也就要签十八次。小伙子心中细细想来这每张表后的六个签字盖章空有没有一个顺序的问题呢,还是依次签盖下去呢?为了保险起见,小伙子四方打听同事熟人中搞过调动的,好在也得到一些消息。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首先去争取原单位的同意。小伙子知道自己当年是正常招聘进来的合同制工。如今已是三年期满,想必提出申请原单位应该不会阻挠。小伙子揣着当年与用人单位签定的合约前往原单位找领导签字,如果碰上什么阻力就立即摆出这有利武器。结果如事前想象的那样,原单位的领导爽快的签字盖了章。只是时间紧迫,为了找到这位领导,小伙子是足足等了八个小时,先后去了三趟领导家,直到晚上十一点才办完事。(因为那天是星期五,按惯例一些个领导是很少在单位办公的。)下一个环节就是找教育局局长签章,因从未见过这位领导,从好心的校长口里打听到这位领导长相“和蔼可亲”,有专车,车身颜色蓝白相间,车牌号有几个2,且第二天定会出席全县一次教育会议,所以最好届时在开会地守侯,否则就很难再碰到他。怀着一番庆幸,第二天小伙子七点一刻就赶到了会议点。凭着校长的那番介绍,在陆陆续续开来的小车和众多的与会者当中仔细搜索。原本打算开会前就可找到局长签了字,可是直到九点差四分钟才看到局长开的车缓缓的驶过来。小伙子疾步上前,果然从车上下来个长相“和蔼可亲”的老者,等局长靠近时,局长却说九点会议就开始了,一切都等开完会再说。不由人分说,局长就走进了会议场,还在门口与某些人寒暄了几句。

(启示:1、办事前最好做好充分准备,带上所有有利的材料。

       2、下级人员也有好心的,上级的则未必人如其相。)

 

    好不容易在会议场外等到开完会,这时已是十一点半。小伙子哪也没去,担心领导中途讲完话离场,就守在局长的车旁。看着与会的人纷纷离开,最后终于等到局长在一帮子人的簇拥下从会议门口走出来。小伙子再次疾步上前,将事先准备好的表和笔拿到局长面前,正当局长提起笔要下笔时,一看表格前一空只有签字没有盖章就马上停下笔,把表与笔退回给了小伙子,并说没有前面学校盖章本人不能签字云云。说完局长又在一群人的簇拥下交谈起来,不一会儿就上车走了。小伙子想想只能去盖那个章了。于是,小伙子就急匆匆地坐车百余里赶往原学校。虽是星期六,恰好遇上学校提前开学报名,掌管印章的主任正在办公,所以之后很顺利的盖到了章。之后,小伙子又不辞辛劳赶回县城,打局长的手机,整个下午都是关机。看来局长这个字要再等一天。小伙子只好在县城同学那里呆一晚。

(启示:1、程序是要严格履行的,但若是熟人的话,又另当别论了。

      2、大人物是讲究面子的,与其说话找其办事的人最好也是大人物,或不要相差太远,至少也要是一个人物。)

 

    第二天,也就是星期天。一大早,小伙子就吃完早餐。看看时钟发现还早,本想八点多就打电话找局长,但考虑到是礼拜天,出于礼貌,不忍心过早打扰别人。小伙子等了一个钟头后,打了局长的手机,可却是关机。又等了半个小时,才打通了。局长说到县城一个地方,但说了半天,小伙子都无法听清局长那普通话所说的那个地方。经同学的帮助,把局长所说的那地方的音模仿给同学,才知道原来是县城最好的一家酒店。(因受方言的影响,局长才把普通话里的“圆阳”说成“鸳鸯”。)小伙子搭车前往,结果还是等。十多分钟后,局长到了。小伙子客气的说了一些话后,跟着局长来到酒店一楼的柜台前。小伙子将表和笔递给局长,原本认为这下子可尘埃落定。可当这位老者正提起笔时,又倏地放下了笔。原因是调入单位的签章没搞好。于是乎,不论小伙子怎么解释说明调入单位已同意云云,局长就是不愿签。这时,早已在旁边守侯的一位中年人将局长拉入了二楼包房。

(启示:1、调动是个人的事,至于程序,没有人有责任向个人解释说明。

2、聪明的人就应事先预约,最好在非办公场地。

3、领导就是领导,他们不是对个人负责。领导说怎么样就怎么样。)

 

    走出那“圆阳”酒店后,小伙子立即搭上一辆三轮摩托车前往车站,在那里乘车回调入单位。这次,小伙子聪明了。以防万一,小伙子在车上就打了个电话给调入单位的领导。幸好,领导在家。小伙子顺利的签到了原单位的章。稍作休息后,小伙子又赶往车站,回原单位所属的教育主管部门,好在下午上班之前等到局长。

    下午等了半个小时,局长开车来了。这是小伙子第三次与那位老者见面,也是这两天第六次来到教育局。这次,小伙子总算完成了第三个任务。离开教育局,小伙子搭车来到当地的人事部门,为了第四个章而作准备。当然,这也是小伙子第二次来到这里。人事部门的一位股长将小伙子的三张表收了一张,留下两张返回,并打印了一份文件拿给小伙子。此后就没下文了。

(启示:1、调动是否成功是以次数多少计算的。

2、与领导打交道,要有足够的智慧,敏捷的反应度和揣摩话中话的能力。)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