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沛山水画在济南展出

分类: 艺术展览 |
吴兴沛出生于1940年,山东郯城县人,从事文化工作近30年,多年的基层文化工作,使他的艺术修养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后虽工作几易,但他对绘画艺术的追求更加执着。从展出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吴兴沛艺术的发展轨迹。各个时期他对艺术的不同追求。他用笔雄浑苍润,气势恢弘而又清新明丽,将中国的传统笔墨与西方的绘画艺术一体相融,形成了他鲜明的绘画艺术个性,令人瞩目。
墨韵浑厚精法度
--------著名画家吴兴沛的山水境界
吴兴沛先生是一位老文化工作者,曾任苍山县文化馆馆长,2000年退休于临沂市红十字会。吴先生早年曾从事基础素描、水粉、油画、摄影,后专攻国画山水、花鸟、人物及篆刻,涉猎诗词。纵观兴沛先生的艺术历程,他爱好颇多并有所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吴先生深造于临沂教育学院,师从我国著名花鸟画家王小古教授,并得到王小古先生的偏爱。王小古先生调山东艺术学院时,曾力荐吴兴沛作为自己的助教同调山东艺术学院工作。毕业后又师从山东艺术学院张彦青教授专攻山水。张教授博学多识,这使吴兴沛先生在画里画外受益匪浅。。张教授向他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做文人,不要光做画家”。吴兴沛先生屡屡提及此事,他说:“要做个画家已经不易了,要做文人更是高不可攀的事,但我一定要争取做到。”
“生活是基础,,自然是吾师”,几十年来吴兴沛先生十分注重对真山真水的写生,足迹踏遍祖国大江南北名山大川,等峨眉、攀华山、探青城、游三峡,并五上黄山,尤其是八百里沂蒙的山山水水,沂河岸畔的清流、浅滩,都留在了他的速写本上。
赏析吴先生作品不难看出,他十分注重谢赫六法中的“骨法用笔”,用笔苍劲老辣,浑朴古拙,气韵生动。他有意识地探索笔墨的表现力和笔法的独立美,写意不拘形体,抒情吻合物态。正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阐述的那样:“夫物必在形似,形似需全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传统技法是吴兴沛的画作多了一些程式化的因素,这些因素又是千百年来众多大师智慧的结晶,难能可贵的是他已能够运用综合艺术修养来营造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这些在其画作《雨吞夕阳山鸟惊》、《春苏》、《碧野初春》、《泉出白云云遮山》中表现的更为突出。对于创新的追求和对绘画艺术的传承他是紧密结合的,潇洒、凝练的用笔,苍劲、简淡的墨色皆归功于画家唯我情感的洒脱。这些画作中,笔墨攒簇,墨密厚重,在幽黑沉重的墨韵中折射出景物的亮点突出了主题,心境豁亮,清新如禅“一炬之光通体皆亮”,是整个画面空灵起来。这是吴兴沛先生绘画的鲜明特点,说明他在驾驭墨色方面有相当的功力,再看他另一副成功巨作《山高水长》画面布局大方,稳重险峻,计白当黑,开合自然,主次分明,大气磅礴,意境宏阔深远。画家在处理点线面色的关系时,敢于大胆借鉴和融合油画、水彩画以及民间艺术的特点,丰富自己的笔墨语汇,打破了花青、藤黄、赭石的老三色,使画面更加明快新颖。在构图上也超出了传统的三元法,使画面更加灵活多变,新鲜可人,以此探究独具个性的艺术表达形式和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画面墨色律动多变,线条苍劲古朴,节奏明快,笔力雄放,势如破竹,笔情墨韵相得益彰。当想到吴先生不分酷暑严寒穿梭于从林中,以其饱满忘我的笔墨,挥洒丹青时,便可窥见他对大自然是如此充满激情,那么,我们赏画者也就不得不生情了。
“沉默是金”这是吴先生的处事信条,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他仍坚持临习古人石涛、龚贤、八大、王原祁、黄公望等诸家,借古人之法度,取自然之笔墨,融个人之情趣,勇于探索,出新求变,向着山水画的艺术巅峰,永无止境的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