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特曼著《草叶集》邹仲之译本出版

标签:
惠特曼草叶集邹仲之译美国诗歌上海译文出版社 |
分类: 出版物 |
《草叶集》第一版前言(1855)
《像一只自由飞翔的大鸟》前言(1872)
建国百周年版前言(1876)
卷首辞
铭言集(24首)
从巴门诺克开始
自己之歌
亚当的子孙(16首)
芦笛集(39首)
向世界致敬!
大路之歌
过布鲁克林渡口
回答者之歌
我们熟悉的叶子
欢乐之歌
斧头之歌
展览会之歌
红杉树之歌
各行各业的歌
转动的大地之歌
青年,白天,老年和夜
候鸟集(7首)
百老汇大街的盛大游行
海流集(11首)
路边集(29首)
擂鼓集(43首)
林肯总统纪念集(4首)
在蓝色的安大略湖畔
颠倒
秋溪集(38首)
暴风雨的豪迈乐曲
向印度航行
哥伦布的祈祷
睡眠的人们
换位
想想时间
神圣死亡的低语(18首)
母亲,你同你那一群平等的儿女
巴门诺克一景
从正午到星光之夜(22首)
别离的歌(17首)
七十光阴(附编一;58首)
告别了,我的幻想(附编二;31首)
老年的回声(身后附编;12首)
未收入和被拒绝的诗(32首)
(附录)
致拉尔夫·瓦尔德·爱默生
(附:爱默生致惠特曼)
沃尔特·惠特曼和他的诗歌
沃尔特·惠特曼,一个布鲁克林小伙子
一个英国诗人和一个美国诗人
沃尔特·惠特曼年表
译后记
(含18幅照片;其中惠特曼肖像10幅,手稿4幅, 出生地、故居、墓地3幅,及《草叶集》第一版封面。)
译后记
我们出版《草叶集》中文新译本,以表达对伟大诗人的敬意。
惠特曼出生在纽约长岛的一个农夫和木匠家庭。由于家里子女多,他11岁就辍学做工。然而命运惠顾了他,他主要在印刷厂当学徒,对文字的敏感使他很快掌握了阅读,写作的欲望随之而生。他17岁开始在学校教书,然后办报、发表诗歌、散文、小说(详见《沃尔特·惠特曼年表》)。在1855年,他年富力强时代的巅峰之作《草叶集》问世,它由12首没有标题的诗或12片“草叶”组成。此后,惠特曼把不断新写的诗增添到新版的《草叶集》,这样,在1892年的临终版就含有了约四百首诗。在世界文学史上,没有哪位诗人穷毕生心血只著一部诗集。
这是一部奇书。从内容到形式都颠覆了在它之前美国诗人们遵循的欧洲诗歌的创作模式,而且是有意识的颠覆。尽管它从问世至今饱受争议褒贬,但却被尊崇为地道的美国诗歌的诞生标志,《自己之歌》是19世纪世界上最重要的诗作。书的内容如此浩繁,从中史学家看到了19世纪的美国历史,思想家看到了民主自由平等观念的美国式表达,哲学家看到了万物皆有灵和灵魂不朽的信念,旅行者看到了美国野性旷莽的自然风光和壮丽沸腾的城市景象,青年人读出了性解放的呼声,老年人看到了对死亡的坦然无惧……而我,一个曾在陕北插队的北京知青,书里对大自然和劳动者的描写使我备感亲切,我希望能用较为大众化的语言翻译它。
我的译诗是根据英国Wordsworth Poetry Library 2006年出版的《The Complete Poems of Walt Whitman》 译出,参考了楚图南和李野光先生合译的《草叶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赵萝蕤先生译的《草叶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并有所借鉴,分集标题和诗标题多沿用楚李版。在此我向为在我国推介《草叶集》做出贡献的前辈翻译家们致敬。但是即便有这些参照,我也得坦言,对书中部分内容的理解还是没有把握,翻译得很难到位。这倒也符合惠特曼在1876年版“前言”里说的,诗里有很多晦涩之处,他认为这为读者提供想象的空间是必不可少的。原文中有许多以大写字母开首的词(行首词和专用名词除外),在译文中采用了黑体字;原文中的斜体字在译文中采用了仿宋体字。
我特别感谢翻译界前辈屠岸先生对我的译诗的肯定及对出版此译本的支持。我也特别感谢本书策划编辑冯涛先生,欣赏他的见识和果断;感谢本书责任编辑宋佥先生,由于他非常细致、专业的工作,这部纪念碑式的著作得以面世。
邹仲之
201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