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言子”系列之七:“言子”中的人物动作
(2022-09-03 17:06:36)“宰言子”系列之七
“言子”中的人物动作
甲:歇后语在四川叫“言子”,它风趣幽默,耐人寻味。
乙:是啊,“言子”对事对人表现得是生动形象、维妙维俏。
甲:今天我俩就用“言子”来表现一下人物的动作,如何?
乙:要得,你在前面走,我跟着来。
甲:“湿手抓面粉——想甩甩不脱”。
乙:“手遭王八咬——想甩甩不了”。
甲:“夜过坟场吹口哨——给自己壮胆”。
乙:“口含黄莲弹月琴——苦中自寻乐”。
甲:“看戏流眼泪——替古人担忧”。
乙:“唱戏吹胡子——假装在生气”。
甲:“背着粪筐推磨子——臭一圈”。
乙:“躺在磨子上睡觉——想转了”。
甲:“用拳头冲辣椒——辣(拿)手”。
乙:“头发上贴膏药——毛病”。
甲:“小娃娃吃泡泡糖——吞吞吐吐的”。
乙:“喝开水拿筷子——做做样子”。
甲:“对着镜子作揖——自己恭维自己”。
乙:“镜子里做鬼相——自己吓唬自己”。
甲:“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乙:“五个指头捏田螺——稳拿”。
甲:“穿着孝服拜天地——悲喜交加”。
乙:“洗脸盆里扎猛子——不知深浅”。
甲:“舌头舔鼻子——差那么一截”。
乙:“过河揪头发——小心到顶了”。
甲:“泥瓦匠干活——拖泥带水”。
乙:“米汤洗头发——糊涂到顶”。
甲:“俩兄弟坐跷跷板——此起彼落”。
乙:“姐妹俩害相思病——同脚相怜”。
甲:“扯着老虎尾巴喊救命——找死”。
乙:“拿高梁杆打狼——两头都怕”。
甲:“搬石头砸脚——自作自受”。
乙:“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
甲:“迎着大风吃炒面——张不开口”。
乙:“端起金饭碗讨吃——装穷叫苦”。
甲:“光脚板踩着烟锅巴—— 一跳三尺高”。
乙:“光脚板踩着西瓜皮—— 一溜三尺远”。
甲:“背着铁锅翻跟斗——两头不落实”。
乙:“穿着钉鞋柱拐杖——把稳又着实”。
甲:“弯起腰杆淋雨——背时(湿)”。
甲:“手里提个秃镐头——没有把握”。
乙:“手捧鸡蛋过河——小心过度(渡)”。
甲:“男女哑人亲嘴——好得没法说了”。
乙:“两个哑人吵嘴——不知谁是谁非”。
甲:“围棋盘里下象棋——不对路数”。
乙:“进屋跳窗户——门路不对”。
甲:“脚后跟拴秤砣——进退两难”。
乙:“脚后跟绑碓窝——站得稳当”。
甲:“脚长鸡眼臀长疮——坐立不安”。
乙:“脚踩篮球头顶瓜——两头都滑”。
甲:“六个指头划拳——出了新花招”。
乙:“膝盖上打瞌睡——自己靠自己”。
甲:“爷孙俩看马打架——大惊小怪”。
乙:“两和尚打架——谁也抓不着谁的辫子”。
甲:“拔河比赛——你拉我拽”。
乙:“拔河比赛——齐心合力”。
甲:“手抓刺猬——又刺又痛”。
乙:“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甲:“按下葫芦浮起瓢——顾了这头丢那头”。
乙:“大腿上梆铜锣——走到哪想(响)到哪”。
“鼻涕往脸上抹——自找难看”。
“背着娃娃推磨——添人还费劲”。
甲:“八十老汉打哈欠—— 一望无涯(牙)”。
乙:“口袋里装锥子——锋芒毕(必)露”“”
乙:“打翻了调味罐——酸甜苦辣啥都有”。
乙:“打鱼卖钱抽大烟——水里来火里去”。
乙:“茅房里啃香瓜——不对味”。
甲:“眉毛上挂扫把——扫脸”。
乙:“米汤盆里洗澡——越洗越糟”。
甲:“蜜糖煮冰糖——好甜”。
乙:“黄连煮苦瓜——好苦”。
甲:“九曲桥上散步——拐弯抹角”。
甲:“高字边加一手——你想搞啥”。
乙:“打肿脸充胖子——外实内虚”。
乙:“披蓑衣救火——引火烧身”。
甲:“大路边打穿鞋——有的说长有的说短”。
乙:“床底劈柴——上下碰壁”。
甲:“电灯泡点火——其实不然(燃)”。
乙:“鼎锅煮鱼——翻不了身”。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