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彤先生为您开讲“镜花缘里话医药”

标签:
健康 |
《镜花缘》是清代小说家李汝珍先生以其神幻诙谐手法创作的一部百回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主人公唐敖考场失意后,随妻兄林之洋出海经商,游历许多国家,见识各种风土人情的故事。其中记载了不少原书已经遗失的经验方,那么,中医如何从养生治病的角度看待这样的一部文学经典?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先生再传弟子王彤先生为您结合养生保健误区及常见病的防治,在“镜花缘里话医药”,系列节目,敬请关注。
王彤,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先生再传弟子,孔医堂执业中医师。
=======================================================================
《镜花缘》是清代小说家李汝珍先生的作品。其中记载的很多药方是行之有效的,或许记载这些经验方的原书已经失传,但是却在这部文学著作中流传了下来。
“治病须对证,妄增剂量也枉然”实际上强调的是治病对证的问题,而非药物越多、用量越大越有效。一旦药物对证,哪怕很小的剂量也都能起到效果。
人们体质的差别,导致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不尽相同,因此根据需要从小剂量、比较均衡的剂量开始使用,慢慢观察。
中药也是有一定副作用的,如果大剂量地使用某一种药,可能见效比较快,但是容易产生其他问题,因此医生的处方用药时要均衡、全面地考虑。
中药熬制之前最好先泡一下,(但是不用洗)最多半小时到四十分钟,而熬药就是大火煮开,小火熬半小时到四十分钟即可。而煮的时间多长则可能会导致药物中的有效成分的流失。像外感的发烧、感冒、咳嗽等,熬药的时间更要短一些,二十分钟就可以了。
熬药的水一般在1000~1500毫升,如果用家里吃饭的小碗计,就是加大约三碗半水,最后煮出两碗药汁。而给儿童熬药时,加水500毫升,煮出300毫升左右的药汁。
吃药的时间也有讲究,一般早上吃饭后一个小时左右吃药,下午一般在三、四点钟左右喝第二次。当然有些药的服用时间也有不同,比如失眠的患者,王彤先生建议下午吃一次,晚饭后一个小时一次,临睡前再少量喝一点儿。
高热患者服药时间也要有所不同,不能一天两次,而是隔一个小时或者一个半小时就喝200毫升,频服。
“庸医好似兽穿衣,不曾有病治出病”,说的是很多对中医理论一知半解的人或者仅仅是中医的爱好者,在没有临床经验的基础下盲目开药,这与中医治病原则是相违背的。
高热分很多种,如果是寒证,可以使用像麻黄、防风、荆芥等药物,如果是免疫系统引起的发热,则需要辩证,并不能一味用治疗外感的方法来处理。
专家提醒,首先不要自己当自己的“庸医”;其次,每个医生因为自身的局限性,并不能保证对每个病人的治愈率都是百分之百,所以病人自己要在治疗过程中仔细体会,如果服药一段时间自我感觉有效,则可以继续治疗,如果没有效果,则要考虑换一种思路。选择医生的时候,也不要只看名头,而要注重疗效。
避免误诊误治:1.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找专业的医生寻求医疗帮助;2.在治疗过程中,着重看疗效。比如中医治疗外感的发烧、咳嗽、腹泻等急症,一般1~3付药就应该有效;对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一般服用半个月到一个月的药,症状应该有所改善。
中医在治疗过程中所说的“有效”——不管是急症还是慢性病,都主要指的是症状的缓解或者改善,而不是恢复到没得病时的状态。急症中的“有效”,是通过1-3付药的治疗使一半以上的急症表现得到缓解;慢性病调理的“有效”,是一些不适症状的改善。
专家提醒,在看中医之前,一定要稍微沉静一下,等脉象平稳的时候再看,有助于医生更好地通过“四诊”合参,了解病人的具体情况。同时医患之间保持信任关系,坦诚交流,也有助于医生的诊断与病人的恢复。
“安胎除痈妙手医,换得音韵两三音。”这一回中提到的中医安胎药“保产无忧散”,是附在清代《傅青主女科》中的药方,被后世很多医家证明其安胎作用确实有效。王彤先生借用这一章回说明中医药在安胎、怀孕期间出现的许多症状以及妇女产后等都有很好的作用。
比如有些妇女在怀孕三、四个月的时候出现的咳嗽,中医叫“子咳”,一般症状较轻时不用治疗,而如果症状较重,影响了睡眠,则可以适度吃点儿降气、安胃的中药,而且剂量很小,不用担心药物副作用的问题。
专家提醒新婚夫妇,如果夫人出现感冒症状,注意查一下是否怀孕,某些情况下,怀孕初期完全表现一派严重的外感症状,比如咳嗽、咽肿等。而且因为体质不同,每个人怀孕之后的表现也会有所差异。
怀孕期间还需要注意保持适度的运动,保持良好、开朗的情绪(如,可以多听相声,让人心情舒畅),还可以多吃一些平性的水果,比如苹果、桃等,而咸的、酸的、辣的有些食物可能对自身和胎儿都会有些不良影响。
“乳痈”就是急性乳腺炎是产后妇女常见的疾病,这时可以用木梳(用火烤一下或者热水煨一下,总之温热一些)轻轻梳,就可以缓解症状。也可以用金银花20克,蒲公英20克,葱白一小段,共同煎成药汁,放的温热一些,用毛巾沾药汁热敷。适量加些黄酒也不错。
对于坐月子的问题,王彤先生认为要考虑现在的环境,要扬弃一些做法,但是仍要注意产妇产后的保养,特别预防外感,避免今后的关节疼痛等疾病。同时,哺乳期间的饮食可以加少量的盐,不要完全的无盐。
此外,王彤先生提醒,怀孕、生产期间的很多反应有可能与遗传相关,准备要孩子的夫妇也要考虑这方面因素,做到有所准备。
对于“回奶”的问题,王彤先生个人认为,尽量母乳喂养到一岁多,断奶的时候建议“顺势而为”,就是慢慢减量,这样对于母亲本身和孩子都有一定的适应过程,而且避免很多乳腺方面的疾病。
“燕窝之味如粉条,只因稀少人误传。”一回中提及的燕窝,最早记入中药材典籍是在清朝末年,王彤先生介绍说一般燕窝用于肺阴虚咳嗽的日常保健,而且是小量长期用的多见,治疗方面并不常用,治疗方面如麦冬、百合、南沙参、北沙参等比较多见。
高级食材可以用,但是不要一味地去追求稀少、名贵,很多时候药效并不一定有多好。
灵芝及其他菌类的食材,中医认为性平,但是由于其生长于潮湿、阴暗的环境,所以一般属阴,如果脾寒湿比较重,经常腹泻、脾胃比较虚弱的人食用后会出现腹泻、腹痛、胃胀、口干想喝热水的表现。因此名贵食材药材并不适合所有人使用。
一直被热炒的冬虫夏草也是从清朝末年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其主要也是具有改善肺阴虚的作用,原产地是青海玉树地区,但是王彤先生认为一般不管是外感病还是内科杂病,在临床治疗方面也是很少用到的。
中医认为西洋参性质偏寒,很多服用之后上火的症状实际上是凉躁伤肺的表现,因此西洋参和人参不能互相替代,其性质、功效完全不同。
东北生长的很多人参,中医成为“园参”,就是种植参,成长周期比较短,因此补气的效果相较于野山参更为平和一些,如果人们选择这样的参片来泡水补气的话,每天大约10-15片即可,喝一段时间停一下再喝,一般一斤(七、八百块钱)能喝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种方法适合主持人、播音员等说话比较多的行业从业者或者需要经常熬夜的人,但是如果能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来调节是最好的。
湿热重的人,表现为身重困乏、舌苔厚腻,则不要使用人参来补气,因此人参可以用,也要分清具体情况的不同,区别对待。
山药在食用时也要分清体质状况,山药比较粘腻,如果脾胃不好的人过食,很可能导致胃胀,有的还可以引起腹泻。
大枣虽然有健脾补血的作用,但是食用时同样要辨清体质,而且要少吃,因为大枣也是比较滋腻的东西,对于脾胃不是很好的人,吃得太多反而消化不好。在治疗疾病的过程当中,大枣也只是起到一个辅助治疗的作用。
阿胶可以养血,同时还可以补肺气,
“猝然烫伤如何医,水葵大黄有奇效”一回主要介绍外科烧烫伤中医的治疗办法。目前,水葵并不常用,可以用大黄研成末,调上芝麻油,然后涂抹患部,但仅限于烧烫伤面积不太大、程度不太重、没有皮肤破溃的情况。
比较轻浅的中暑,可以使用藿香、佩兰,经常使用的中成药就是藿香正气胶囊系列。王彤先生不推荐藿香正气水,因为味道比较冲,易致呕吐,对人身体的刺激太强。
对于经常在空调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人们来说,如何预防中暑,王彤先生推荐藿香、佩兰、苏叶、陈皮各5克,共同泡水代茶饮。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将橘子皮、柑子皮、柚子皮洗净晒干保存下来,可以用来祛湿化痰。
《镜花缘》中提到的中医治疗跌打损伤的方子是铁扇散和七厘散,王彤先生特别提醒,像骨折、扭伤等,虽然骨头接好了,但是筋肉的损伤并不一定同步恢复,中医中药在改善这些症状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中成药推荐七厘散和回生第一散,剂量方面服用三到五天最好停用。
此外跌打损伤或者颈椎病、腰腿疼有明确痛点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广药(广西产)中华跌打丸,除了内服以外还可以用黄酒调和,用膏药贴的局部,起到活血止痛的作用。
王彤先生认为中医流传下来的很多单方验方疗效确实,但是有其时代和地理的局限性,并不是拿来就用,还是要根据当前的情况进行调整。
还需要提醒大家关注的是,许多“伪”单方验方,大家要警惕并且要会分辨。许多祖传秘方其实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流传的过程中也是不断完善。而且针对性很强,可能只治疗一两种病比较有效,而不是所有病都适用。
中医骨伤科是单独的一门,一般以家传的居多,实践性极强,学成时间也比较长,因此目前较为少见。比如轻度骨折时使用的“小夹板”,就有医疗成本低、创伤小、恢复较快等优点。
中医骨伤方面的手法,比如正骨、按摩、“小夹板”等,对于一些肌肉损伤或者关节扭伤有独特的疗效,因为通过手法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有利于损伤组织的改善,局部简单固定可以减少患者静养的时间,保持必要的活动,降低身体其他部位的僵化,有利于整体恢复。
疮痈囊肿,中医皆归为外科,就是平常人们经常见的疖子一类生长与皮肤的东西。《镜花缘》中记载“忍冬汤”可以治疗类似的疾患。其中用到的一味药——忍冬藤,就是金银花的藤,又叫“金银藤”。
中医认为这类疾病一般与内热相关,经常用到藤类的药物,比如忍冬藤、钩藤、鸡血藤,可以活血、通经络。如果频繁发作,也可以用忍冬汤药汁进行外洗。
痛风急性发作时,关节的红肿热痛中医认为是“阳疽”,首先需要局部点刺放血,然后内服汤药增加排泄,最后用中药泡脚的方法缓解疼痛。等急性期过去,就按照中医辨证再进行身体调理。
糖尿病足坏疽、长期卧床病人患的褥疮等,都属于中医疮痈囊肿一类疾病的范畴,王彤先生认为在治疗这类疾患的时候,一定要使用外用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单纯服用汤药的方法,效果并不显著。
如果是因寒而起的荨麻疹,可以用五瓶藿香正气水加到一盆温水里,然后擦洗患部;如果是因热而起的荨麻疹,则会用到忍冬藤、蒲公英一类的清热药。
“嗜睡多眠一命休,总是痰湿内中停”揭示出嗜睡或者打呼噜的原因。
许多人的嗜睡实际上可能是两方面的问题,一类是局部—鼻子的问题,比如鼻炎,可以通过中医的方法调整脾、肺的功能解决,一般需要坚持较长时间。另一类则可能是中风的先兆,中医认为现代人的嗜睡和呼噜主要是由痰、湿、瘀三部分原因导致,因此在治疗方面就要化痰、祛湿、化瘀。
一般来讲,化痰可以用陈皮,祛湿可以用藿香、佩兰,活血化瘀可以用红花代茶饮。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代茶饮的方法不是在患病期间,而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病情比较稳定之后用来巩固的方法,不可以替代治疗。
嗜睡以及打呼噜可归类为现代文明病,一般以工作以后的青年、中年男性居多,日常饮食方面多嗜好大鱼大肉大酒浓茶等。
如果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的患者,突然头晕得很厉害,而且持续两到三天后症状完全消失,一定要引起警觉,很可能是再次严重发作的先兆,这时如果通过服用汤药或者针灸积极干预,可能会避免后期的大爆发。
也有人在中风之前,情志方面会有极端异常的变化,如突然烦躁易怒,或者平时脾气易怒突然变得没有精神,以中老年男性多见。
在出现中风先兆而不是发病的时候,通过中医针灸和汤药的定期治疗改善身体状况,尽量将中风首次发作时间推迟,减轻其对身体的破坏作用。
一般安宫牛黄丸可以用于中风热证发作的急救,出现高热、大汗出等症状;苏荷香丸一般用于中风寒证发作的急救,出现打蔫、没有高热的症状。此外十香返生丸和安脑丸也可以使用。
安脑丸的成分与安宫牛黄丸大体相似,也是用于热证,平时也可以适量使用,一般用于改善大便干、头晕、血管跳突的感觉,一般一次3-4小粒,而且不能长期服用,容易伤及身体的阳气。十香返生丸也是可以适量用一些,一次半丸,一天一丸,也不宜长期使用。
王彤先生特别提醒,中风急性发作时一定先打120,在等待急救车的过程中,如果家里正好备有急救药,如安宫牛黄丸或者苏荷香丸,再根据寒热使用,只用一次,以减轻非专业人士辨证不准导致错误的程度。
“小儿惊风有验方,一味全蝎定乾坤”,说的是对于小儿惊风一类的疾病,不能一味的使用镇惊的凉药,如当时的牛黄抱龙丸一类的药物,虽能止一时之惊,却也能造成一定的副作用。
小儿惊风,一类情况是高热惊厥,这时主要以清热为主,可以使用钩藤、金银花等,如果以实热为主,则可能使用石膏;以寒为主,可以使用生麻黄、桂枝等,一般清热以后,惊风即可痊愈。另一类情况是反复发热惊厥,则要找出是哪一脏引起的,调理内脏功能,可以减少反复发作。
《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先生认为小儿惊风发作的原因是:热、风、寒、食。王彤先生根据临床经验总结,认为现在的孩子以“食”为多见,就是食积。在治疗之后的保健阶段,可以每天给孩子泡两片山楂进行改善。
如果是先天脾胃功能弱,则可以吃一些小儿启脾丸。主要表现为平常口角流涎,生病的时候流涎加重。
小儿脏腑功能的“虚”不同于老年人的“虚”,小儿的“虚”更准确讲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不完善,不需要更多补益,而是用小量药调节其功能。比如脾胃功能,可能是先天脾胃功能不足,后天喂养过度导致其功能运化不足两方面。
小儿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一天三顿饭足矣,不宜过多地给零食,水果方面以平性的苹果为主,梨、提子等都过于寒凉,不宜给小儿多吃。
中医认为,小儿惊风还与肝经有热相关,多见于剖腹产的孩子。可以用小儿的疏肝理气的方法,比如用白芍、钩藤等药物就可解决;再就是小儿受惊吓也容易引起惊风,王彤先生建议小儿五岁之前,家长最好不要带孩子走得太远,也尽量不要晚上出去。
小儿先天肾气不足一般跟怀孕期间母亲摄入营养不足有关,一般用滋阴补肾的药物就可以调整。
小儿外感病一般表现为发热、咳嗽、鼻塞等症状,目前常见的是外感风寒、内有食积,如果有发热的情况,可以先不吃药,先用温水擦手脚心和后背或者洗个温水澡,暂时控制体温,再找医生寻求帮助。而盲目给药容易产生变证和坏证,增加治疗难度。
=======================================================================
因为节目时间关系,本期节目中王彤先生系统讲解了小儿外感疾病的防治,包括小儿发热、咳嗽等常见疾病,具体视频,您观看以下视频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