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列仙宝珠今何在

(2016-04-09 18:54:04)
标签:

大珠山

大朱山

石门寺

列仙传

朱仲

分类: 如如善美

仲春三月最后一个周日,半岛诗坛十余位诗友,组队至大珠山采风,由大珠山水库进山,从珠山秀谷出山,东西穿越,途中野餐,朗诵诗歌。在千年古刹石门寺,见到巨石、玉泉、翠竹、遗迹,以及对秦汉古银杏树的追忆,牵动几缕春风般若有若无的思绪。大珠山原名大朱山,因秦汉仙人朱仲居此得名。元朝《齐乘》还是大朱山,记云:“岸海,名山也。”所谓名山,应该和名人有关。唐朝的封演,对大朱山之名有所疑问。《封氏闻见录》写:“密州之东,临海有二山。南曰大朱,北曰小朱。相传云,仙人朱仲所居也。按朱仲,汉时人,仙传所载,不言所居。”仙传指《列仙传》,是中国最早记载黄老道仙人的著作,按时间顺序,从神农时的雨师赤松子到西汉成帝时的仙人玄俗,共71位仙人,朱仲名列其中。《列仙传》说,朱仲是会稽人,常在会稽市集贩珠,汉高后下旨求购三寸宝珠(汉朝一寸约等于现今0.231厘米),朱仲携珠至皇宫,汉高后赏赐500金,汉高后的女儿鲁元公主,私下送给朱仲700金,朱仲将四寸宝珠放到宫门前就离去了,以后诏书到会稽,不知朱仲所在,汉景帝时,朱仲复来皇宫献三寸珠数十枚,随即离开,不知去了什么地方。《列仙传》每篇后有四言诗句,喻宝珠是海中所产的夜光珠。

秦汉仙人,秦汉银杏树,大珠山的仙气与秦汉文化有关。据说石门寺有过五棵古银杏树,银杏树多植于道家宫观,虽然狭义上的道家教团,初始于西汉,继兴于东汉。石门寺在大珠山水库之畔,院门在两块巨石之间,朝向东,门前对着一块巨石,有两三人高,浅凿为梯,我欲登之,转念而舍。玉泉是一口浅井,在石门的右旁,井泉映人,传说唐太宗饮过此泉,也称“御泉”。我忙于端详玉泉,落在众诗友后面。恍惚中蹑足进门,感觉院门如同普通山民家的大门,张灯结彩,喜气洋溢。门内有两棵高大的松树,树荫下有简易地摊,摆些当地山货,土参、灵芝什么的,我扫一眼,一头扎进小摊后面,端看横躺在地面的石柱、石墩,久经风雨,年头不小,想必早年建造的遗物。路边一块斑驳的木牌,有石门寺简介:“石门寺因三块巨石“磊”型成门而得名,距今1500余年,唐太宗李世民曾下诏重修。839年,日本天台宗第二代佛祖圆仁大和尚曾避风浪于此。金代大定五年(1165年)改称玉泉院。”1500年前是北魏时期,隋唐以前的佛家寺院,一般在寺前或院子中心造塔,多称“浮屠祠”。隋唐以后造巨像成风,佛殿大兴,佛塔渐渐被移出寺院。1500年前,也不知此处是何等规模的建筑。公元1165年改称玉泉院,想来与当时的道家全真派也有渊源。

寺门内有红纸公告,本月26日至某某日有佛家法会,今天是第二天,院内编植翠竹,沿着院墙建造了一圈竹廊,竹廊里挂着小彩旗,游人接踵。随着人流,沿竹廊缓行,不知不觉间进到内院,香火缭绕,烟气腾腾。大雄宝殿里供奉释迦牟尼佛,案前有一位长老领诵,两厢满是善男信女,外罩僧衣,口诵佛号。我双手合十,闪拜而过。殿门边有几张桌子,有捐款登记的,有摆放书籍的。佛家的燃香铁炉比较多,忘了在哪里看到提示说,外香不让带进。殿前有个大型的充气塑料池子,里面有很多游鱼,可能是放生的,我没有去问。旋即,我看到东厢大殿门上的牌子是“玉泉宫”,道家的,大殿里人不多,供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关公、王母娘娘、送子娘娘神像,我在玉帝和关公的神像前拜了拜,一位瘦小个头的俗装男子,在旁边小声解说着什么。

此行主要是爬山、诗歌朗诵,时间比较紧张,匆忙穿过天王殿与钟楼、鼓楼,经竹廊,回到寺门处。我看到守地摊的中年妇女变成了老太太,又看到地摊对面的门石下有几扎小葱,根须较长,粘着新鲜的泥土。我问老太太,这小葱是供奉之物吗。她说是卖给游人的,五元一斤。石荫下,小葱绿白黑相间,像一个咿呀学语的孩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对诗友说,以前爬崂山时,常在大河东村买了海水豆腐和当地小葱,用酱油拌了,就个啤酒,世间美味啊,可惜这里没有豆腐。说话间,一位诗友说他带了豆瓣酱,可以小葱蘸酱吃,两位诗友买了小葱。这个小葱不象南方的香葱,不象大河东的山葱,也不象市场上的分葱,只是在山水之旁,感觉更嫩一些。

据说小葱是抗癌极品,每年春季小葱上市,我所在的齐鲁地区,都有生食小葱的习惯,小葱蘸酱,小葱拌豆腐,小葱卷饼,小葱拌海鲜,不一而论。只是小葱以及大葱的品种太多了,我无法一一分辨。就象道家的玉泉宫和佛家的大雄宝殿,都在一个院子里,我也不甚明了准确的来龙去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野溪,沧海,翠竹,青松,山槐,野花,摩崖,奇石,都在行走中串连。有一点是肯定的,山货几种,小葱几扎,透出一些民俗文化的亮点,感觉到春风徐徐的乡土气息。文明的线索,也许愈古老愈有耐人寻味的地方。仙人已去,仙人复来,山水犹存,都在沧海桑田的瞬间,千年古刹,世事流转,道佛相容,本在自然,众说纷纭的历史,且置话外。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秦汉仙人朱仲,是否在大珠山居住过,口碑相传为真。科技发展到现在,夜光宝珠,似乎也不那么珍贵了。民以食为天,山以名为宝,审美的意味似乎又在物象之外自由飞翔。大自然的宝珠,你还好吗,列仙宝珠今夕何夕,天人相感,或在昨日,或在今时,或在明天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吧。

 2016/03/28

列仙宝珠今何在

列仙宝珠今何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