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
(2024-03-05 10:11:26)
标签:
历史情感文化原创诗词杂谈 |
分类: 诗集 |
山罅生泉泠,
雨疾过天青。
红尘三千事,
人断我不名。
释义:从山石罅隙渗出或涌流的泉水,必然是清泠冷冽的。决定它温度和纯净的,源于阻隔混浊的山。如果奔流入了黄河,那必然不再有当初的模样。天空看起来有可能是阴霾混沌的,但一场疾风骤雨过后,仍然会是湛蓝澄澈的样子。那究竟是原本的天是混沌阴霾还是湛蓝澄澈?谁又能因为过去和现在而给它绝对的定义?那既然生存在凡尘俗世中,有什么事情可以断言堪破?有什么道理可以通晓?有什么试炼可以豁达?也许三五载可以断定的办法或道理,三十载后再看,不过是没有社会阅历和事故人情的伪‘科学’罢了;艰难果腹的蝼蚁,永远也不知伟岸壮硕的大象只需站在伞冠树下就能三餐饱足;同样是发动战争,令生民涂炭,陈胜、吴广、王莽、张角、李自成与两千年间八个复辟的皇帝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在这样如同画卷或流源的历史中,谁能够确而不扰、明而不乱,不屈于身名、不堕于生计?人无法决定自身存在的意义,那是社会和他人给你定的。媚俗并从众,犹哺其糟而歠其醨。即使雄心万丈,不过是把满身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不意同流,独善其身,定会是五柳先生般特立独行,隐南山事桑麻,不问变迁。而大隐于朝者,或孔子教天下或孔明辅阿斗或介子推功成身退,不都是用更艰难和大德能去诠释自己的思想,用半生或终身的‘展演’去创造后世的尊拥和传说?既然从来能够被判断和理解的世事,都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着的,那明辨本身就是虚妄和失察的。既无从起问,又何来确答?敬畏而存在,就是活着的意义吧。
泉泠:1.
清凉;冷清子能使子野尽为泠风乎?——《吕氏春秋·任地》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李白《登太白峰》又如:泠冽(清凉,凉爽);泠然(寒凉;清凉);泠风(小风;和风)2.
清澈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唐·
刘长卿《听弹琴》又如:泠波(清澈的水波)明代·胡奎《题徐隐君清乐堂》泉泠泠,石凿凿,在山泉清出山浊。
红尘:繁华社会,人世间。1、车马扬起的飞尘。引汉 班固 《西都赋》:“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唐 杜牧
《过华清宫》诗之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宋 秦观 《金明池》词:“纵宝马嘶风,红尘拂面,也只寻芳归去。”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三:“十丈红尘飞紫陌,掩关閒煞踏青屐。”郁达夫
《浙东景物纪略·方岩纪静》:“不施椽瓦,而风雨莫及;冬暖夏凉,而红尘不到。”2、指繁华之地。引南朝 陈 徐陵
《洛阳道》诗之一:“缘柳三春暗,红尘百戏多。”唐 王建 《从军后寄山中友人》诗:“夜半听鷄梳白髮,天明走马入红尘。”清 孙枝蔚
《春城曲》:“素纱软屏看不得,但云门外红尘好。”3、佛教、道教等称人世为“红尘”。引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四折:“你如今上丹霄,赴絳闕,步瑶臺,比红尘中别是一重境界。”《红楼梦》第一一七回:“宝玉
本来颖悟,又经点化,早把红尘看破。”郁达夫 《自述》诗之二:“前身纵不是如来,謫下红尘也可哀。”
断: 判断;裁决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又如:断配(判决发配);断决(判决);断冤(审理冤狱);断遣(断决,处理);断没(判断没收归公)
不名:指不直呼其名,表示优礼或尊重之意。《后汉书·梁冀传》:"
冀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梁书·侯景传》":景又矫诏自进位为相国,封泰山等二十郡为汉王,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五代史·梁书纪二》:"进封帝为魏王,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兼备九锡之命。"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一:"公( 魏文清 )清风俭德,至今乡里犹称道勿衰,呼为 魏老尚书 而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