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
(2024-02-17 22:58:32)
标签:
历史情感文化原创诗词杂谈 |
分类: 诗集 |
桑梓由来慰归客,
乡音弥远绕唇舌。
客旅罄身形容易,
歌咏不齿十三辙。
释义:家乡的景致事物最能慰藉归来游子的心。而乡音更是执拗并陪伴一生的倔强存在。再行而致远或少小离家老大回,甚而学说了客地的官话或者方言,却总会在莫名的时刻或念诵特殊的词汇时,在唇舌间萦绕只字片语的乡音。也许为了生存,变卖了文武艺、散尽了傍身钱、丢弃了旧习惯、风俗甚至连衣着、样貌都颠覆、改观。但口头上、骨子里也总是无比笃定自己是‘哪里人’。我本祖籍北地(北地,指中国古代地名北地郡,其地域大致在今陕西、甘肃、宁夏一带。),却并未习得正经的乡音,不会唱秦腔(也叫乱弹)或信天游,讲出来的方言也只能算是城市的窄域口音。然而闲来无事,歌以咏志的时候,写几句‘歪诗’,对仗几行顺口溜,那是绝对不齿被十三辙、诗律平仄和韵脚框约囿困的。不是只有古时的上法大家可以‘变通’可以‘定义’可以‘特例’,我想能够表述清楚自己要表达的,记录下自己此时此刻的心境与思索,别人笑不笑、服不服原是极没所谓的。既然‘农民画’、‘普通话’、‘流行歌’都可以颠覆原本的定义,那书写文字本身,就是一种铺排、表述甚至玩味罢了。又何必拘泥这样合不合、那样妥不妥?就如同我写的释义单独看来也是一篇文字,解读与表述远多于此首所谓七言绝句,想到哪算哪,开心就好,又有何不可嘞......
弥远:久远。《文选·班固〈幽通赋〉》:“靖潛處以永思兮,經日月而彌遠。”也有去到很遥远地方的意思。
客旅:旅行外地的人。唐.白居易〈分司初到洛中偶题六韵〉:「招呼新客旅,扫掠旧池台。」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
鄴下
有一领军,贪积已甚,家童八百,誓满一千;朝夕每人肴膳,以十五钱为率,遇有客旅,更无以兼。”
罄身:空着身子。也指身无分文。
形容:样貌。
易:改变。
歌咏:歌以咏志的意思。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歌以咏志”出自曹操所创作的《观沧海》一文。
不齿:不与同列;不收录。表示鄙视。《周礼·秋官·大司寇》:"其能改过,反于中国,不齿三年。" 郑玄
注:"不齿者,不得以年次列於平民。"《礼记·王制》:"不变,屏之远方,终身不齿。" 郑玄
注:"齿,犹录也。"孔颖达疏:"以年相次是录其长幼,故云齿犹录也。"晋 葛洪《抱朴子·擢才》:"文种,大贤也,初不齿於 荆
俗,末雍游於钧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云萝公主》:" 侯
贱而行恶,众咸不齿。"鲁迅《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艺苑朝华》四本虽然选择印造,并不精工,且为艺术名家所不齿,却颇引起了青年学徒的注意。"
十三辙:诗、词和曲一般都是要押韵的,诗词曲韵都和语言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诗韵、词韵和曲韵之间就有一定的联系。诗韵最早形成,在唐朝就已经有了很详细的广韵。而后在宋词兴之后,才有了词韵。而戏曲的十三辙,则是在明清时代形成的。古体格律诗,到清末使用的官韵,是通称的“平水韵部”。 在民国以后就没有官韵了,而写旧体是的人仍依“平水韵”, 但平水韵部里的许多字,和现在的语言已经脱节了。而且有许多的字和现在的语言根本不同了。所以十三辙逐渐成为近现代戏曲、曲艺唱词的韵脚。由于汉语的不断发展,其音韵亦随之发生了变化。清代花部乱弹逐渐兴盛,韵脚渐成十三辙形式。其内容为:(1)中乐,(2)江阳,(3)人辰,(4)发花,(5)衣期,(6)言前,(7)怀来,(8)灰堆,(9)由求,(10)遥迢,(11)姑苏(12)梭波,(13)乜斜。十三辙在全国大部分戏曲剧种和曲艺曲种中的影响极为广泛,除京剧这一全国性大剧种外,大凡皮黄声腔系统及梆子声腔系统之各剧种,亦都采用十三辙。但韵目名称略有差异,且韵辙代用字也不统一。如“遥迢”也有写作“遥条”或“苗条”;“乜斜”也有写作“乜邪”或“迭雪”等情况。京剧虽然沿用十三辙,但在唱念中为收到字正腔圆的效果,避免与北京方言语音相混淆,仍采用湖广音读中洲韵,并严格区分尖团字的做法。另外,一些地方戏剧种为适应当地方言的要求,在韵辙上还有或多或少的变化。
延展----比如,唐诗有严格的平仄讲究,而押韵的韵脚只有平声,随意挑选一首唐诗,你会发现韵脚都为平声。
这里随意给大家看几首唐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前一首是王维写的,后一首是李白写的,大家可以看到,王维写的韵脚分别是“枝”和“思”,这两个字都是平声。李白写的韵脚分别是“烟”、“川”、“天”,这三个字也都是平声。
看似有些诗并不是平声的韵脚,这该如何解释呢?这个问题确实存在,比如这两首诗,它的韵脚我们读来就不是平声。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前一首是柳宗元写的,后一首是王维写的。柳宗元写的这首诗中“灭”和“雪”就不是平声,而王维诗中的“上”也不是平声,这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古人写的依然是平声,唐朝的官话是古陕西话,古陕西话中的读音和今天的读音不同,即使今天的陕西话也跟普通话的读音有很大的区别。陕西话中这两个字的古读音就是平声,只是我们现在读去声,柳宗元诗中的“灭”同“咩”音,“雪”同“薛”音,王维诗中的“上”同“商”音。
唐朝建都长安,也即是今天的西安。尽管后来还有东都洛阳。当时李唐皇帝上朝的时候,应该是这么说的:“有事早奏,无事退朝”。用陕西的关中方言,也就是雅韵(唐时官话,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话),是这么说的:“又四造奏,莫四退朝”。这才是正宗的唐朝普通话。所以,今天的唐诗,用普通话讲,有些地方根本就不押韵,那就对了。用正宗唐朝普通话,立马就押韵了。白居易的《卖炭翁》里,有这么两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短短十四个字,将卖炭翁的外在形象,一下子就跃然纸上,就好像一副立体画呈现在你的面前。问题来了。色与黑,不押韵啊。大名鼎鼎的白居易,怎么犯这么低级的错误?陕西话中,色的发音是sei,是不是,马上就押韵了?因此,陕西话念唐诗,才是唐诗正确的打开方式;
再者,诗词中平仄失替可以补可以追。平仄这个概念是元朝开始才有的,而唐诗用的都是平上去入,两种之间存在不少差异,就是说很多用平仄无法解释的东西,用平上去入去解释,就没有问题了,毕竟诗在当时是用来吟唱的。第三,律诗是从唐初开始的,至唐末,总共颁布过四次格律。其中一次是武则天的周朝,这次颁布的格律是在初唐的格律基础上,由上官婉儿主导,宋之问直接负责,抱括沈佺期,杜审言(杜甫的祖父)等等来整理归纳。最后一次经李商隐等人整理后,律诗格律基本成型。我们今天所说的格律,是宋朝时最后完善而后来再没有改变的格律。因此,当我们拿宋朝的格律标准去衡量唐诗的时候,毫无疑问,有些地方就不符合了。我们大家熟悉的格律,从晋朝开始,一直到宋朝最后定型,经过了七百年左右的时间,七百年中,某些作品中出现平仄不符合格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律诗格律必有差异的情况下,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作者,尊重作品的态度,大家很容易就能理解了。所以说,在今天,我们去读唐人的作品时,不要盯着平仄不放,否则就会陷于盲目的议论之中而无法自拔。另外,诗词的韵可以挤可以撞也可以连。挤韵:顾名思义,就是在一首诗中不是韵脚的地方,也出现了和韵脚相同的字。挤韵又称犯韵或冒韵。如王安石的七绝《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第二句“钟山”和韵脚“山”,这种现象就叫挤韵。而且白脚(指不押韵的句末字)“岸”是韵脚“间”、“山”、“还”的仄声,这种现象又叫撞韵。这首诗虽然挤韵又撞韵,但却是千古名诗。由于作者具有高深的文字驾驭能力,对整首诗没有影响。但是像我们初学者写格律诗时,尽量要避免。什么是撞韵?撞韵就是指不是韵脚的字(也叫白脚),是韵脚的仄声字。如:韩愈的《初春小雨》,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这首诗中韵脚是:山、船、天,白脚“散”是它们的仄声。这样就是撞韵。什么是连韵呢?在一首诗中,接连押同音字韵,就是连韵。隔行押还是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