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聚》
(2023-05-26 19:24:24)
标签:
历史情感文化原创诗词杂谈 |
分类: 诗集 |
雨作秋凉酒弄春,
珠华碧盏滟晴昏。
兴归不晓骓何系,
再唤足下举瑶樽。
释义:雨绵绵数日,初夏却有秋日的清凉。良朋相邀,觥筹交错时竟有融融暖意,似春回大地。酒花在翠玉般的酒盏中泛着宝珠的光华,厅堂灯火,让举起的如同荷承夜雨般饱满的酒液,泛着初晴晚霞的波光与艳色。兴致盎然时,想要趁着未曾酣醺失态时归家,却想不起我那靓色的骏马栓停何处。既如是,索性折身而返,藉着酒意大声呼喝同样朦胧迷离的友人们,今日且尽兴,将小盏换大杯。咱不负美酒,不醉不归!
弄春:谓在春日弄姿。明
徐渭《赋得万绿枝头红一点》诗:“名园树树老啼鶯,叶底孤花巧弄春。”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游春黄胖诗》:“席间分题,有赋《游春黄胖诗》云:‘两脚捎空欲弄春,一人头上又安身。’此处指聚酒言欢,春意融融。
珠华:宝珠的光华,这里指酒花的细密光华。
碧盏:夏日初生的小荷叶。可指翠玉材质的酒盏。
滟:水闪闪发光。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昏:晴朗的夜色。宋代葛长庚《酹江月(咏梅)》:孤村篱落,玉亭亭、为问何其清瘦。欲语还愁谁索笑,临水嫣然自照。甘受凄凉,不求识赏,风致何高妙。松挨竹拶,更堪霜雪﹀︽。争奈终是冰肌,也过了几个,晴昏雨晓。
氲(音韵):常于氤成词应用,多意。其一为形容香气不绝。浓烈的气味。多指香气。南朝 梁 沉约 《芳树》诗:“氤氲非一香,参差多异色。”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器玩·椅杌》:“焚此香也,自下而升者,能使氤氲透骨。” 郭沫若
《孟夫子出妻》:“因为她所留下的氤氲在她走了之后却专门在他的嗅觉上作用起来。”
骓:毛色青白相杂的马。此处指代车。
系:(音计)梆缚;拴。 读为“记”的意义是“打结;扣”,如:系鞋带,系领扣。 《过秦论》:“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下命吏。”何系:栓在哪里。此处指酒到酣处欲归,却又不知车泊在何处。
唤:呼喝。 唤,呼也。《说文新附》不闻爷娘唤女声。《乐府诗集·木兰诗》千呼万唤始出来。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又如:唤门(在门外叫内边的人开门);唤应(呼应,照应);唤字叫背(掷钱猜正反面赌博)
足下:朋友。对同辈、朋友的敬称,古时也用于对上称。出处:按"足下"作为敬称的释义,最权威当如蔡邕(蔡文姬的父亲)所说--东汉·蔡邕《独断》卷上:"陛下者,陛阶也……羣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及羣臣庶士相与言殿下、阁下、足下、侍者、执事之属,皆此类也。"另一出处,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出奔在外19年,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即位后为晋文公。晋文公欲封赏有功之人,却忘了封赏当年跟随他逃亡并割股肉让他食用的介子推,而介子推也不愿接受封赏,带老母隐居到绵山之中。晋文公知道后,派人去绵山寻找,他避而不见,于是晋文公用烧山的办法想迫使他出山,没想到介子推倔强如斯,抱着大树和母亲被烧死了。晋文公十分悲痛,于是令人砍下这棵大树制成木屐穿在脚下,每次看到木屐的时候都会说:"悲乎,足下!"。"足下"一词由此而来,最终"足下"一词逐渐演变成对他人的敬称。
瑶樽:玉制的酒杯。亦用作酒杯的美称。宋
王禹偁《茶园》诗:“汲泉鸣玉甃,开宴压瑶罇。” 元 朱德润
《轧赖机酒赋》:“乃泻之以金盘,盛之以瑶樽。”诗中指兴致昂扬,以小盏换大樽,欲不醉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