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经济智库内需原动力马建堂民生观其澜 |
昨天,有一条北京全球智库峰会的新闻引起我的注意。
中新社报道:中国的高储蓄率全球闻名。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7月4日在此间全球智库峰会上透露,2008年中国的储蓄率为百分之51.3%。当年,美国的储蓄率为12%。中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年来大幅增长,储蓄率也不断上升。1992年为36.3%,到08年已经超过一半,上升了15个百分点。
中国百姓怎么了?如何有怎么多的钱存入了银行?
马建堂分析说,一是中国的高储蓄率与东亚地区“崇尚节俭,反对奢华”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二是中国人对未来预期谨慎,“不太敢花钱”。
我想,如果说百姓仅仅是“文化传统”和“不太敢花钱”就造成高储蓄率,那也说明了百姓是有钱的主。可是,客观现实是广大群众百姓的收入是低下的,月收入千元左右的比比皆是。
马建堂和经济专家表示,家庭储蓄并非导致中国储蓄率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企业和政府储蓄的大量增长才是真正的推手,中国收入分配的“二八效应”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钱集中到了20%的富人手中。
我的感受是,一是百姓没有什么钱。作为普通百姓大家都切身感受到“医疗、教育、住房”的压力,社会“因病至贫”的现象仍然突出。二是如今有钱也不敢花。因为有二个预期不明确,造成了有钱不敢花。一是未来收入不确定性。你今天有这样的收入,明天会有吗?二是未来的支出不确定性。你今天是健康的,明天会怎样?百姓对未来预期有担忧,有不安全感,所以总是存钱备用。所以,大家都说中国人生活的累。
国富民强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奋斗的目标。面对民生问题、高储蓄率问题、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全球智库峰会的“智库”们开出的药方是:均贫富。
这看似有点象农民起义的口号,确实是个好药方。
这真正是个利好的消息。
前几天,经济学家吴敬琏在南京接受电视台的采访,说到国家4万亿的投入去拉动经济。吴敬琏认为:4万亿应该投入到社保,不应该将投入变成固定资产,群众百姓的消费才是最大的拉动经济。
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占中央政府的比重为7.5%,而德国超过五成五,美国超过三成。
百姓去消费了,经济就良性发展了,生活就滋润了,社会就和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