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姓消费才是拉动内需的原动力

(2009-07-06 18:34:01)
标签:

经济

智库

内需

原动力

马建堂

民生

观其澜

 

昨天,有一条北京全球智库峰会的新闻引起我的注意。

中新社报道:中国的高储蓄率全球闻名。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74日在此间全球智库峰会上透露,2008年中国的储蓄率为百分之51.3%。当年,美国的储蓄率为12%。中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年来大幅增长,储蓄率也不断上升。1992年为36.3%,到08年已经超过一半,上升了15个百分点。

中国百姓怎么了?如何有怎么多的钱存入了银行?

马建堂分析说,一是中国的高储蓄率与东亚地区“崇尚节俭,反对奢华”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二是中国人对未来预期谨慎,“不太敢花钱”。

我想,如果说百姓仅仅是“文化传统”和“不太敢花钱”就造成高储蓄率,那也说明了百姓是有钱的主。可是,客观现实是广大群众百姓的收入是低下的,月收入千元左右的比比皆是。

马建堂和经济专家表示,家庭储蓄并非导致中国储蓄率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企业和政府储蓄的大量增长才是真正的推手,中国收入分配的“二八效应”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钱集中到了20%的富人手中。
   
政府官员说了实话。一是企业和政府有钱了,二是贫富不均严重了。

我的感受是,一是百姓没有什么钱。作为普通百姓大家都切身感受到“医疗、教育、住房”的压力,社会“因病至贫”的现象仍然突出。二是如今有钱也不敢花。因为有二个预期不明确,造成了有钱不敢花。一是未来收入不确定性。你今天有这样的收入,明天会有吗?二是未来的支出不确定性。你今天是健康的,明天会怎样?百姓对未来预期有担忧,有不安全感,所以总是存钱备用。所以,大家都说中国人生活的累。

国富民强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奋斗的目标。面对民生问题、高储蓄率问题、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全球智库峰会的“智库”们开出的药方是:均贫富。

这看似有点象农民起义的口号,确实是个好药方。
   
报道说:
政府的“还富于民”,在智库们看来,也是解决中国高储蓄问题的关键。政府不仅应对低收入群体进行必要的财政补贴,而且应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唯有吃穿不愁、后顾无忧,民众们才有可能松开捂紧“钱袋子”的手。

这真正是个利好的消息。

前几天,经济学家吴敬琏在南京接受电视台的采访,说到国家4万亿的投入去拉动经济。吴敬琏认为:4万亿应该投入到社保,不应该将投入变成固定资产,群众百姓的消费才是最大的拉动经济。

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占中央政府的比重为7.5%,而德国超过五成五,美国超过三成。
    
我想:虽然,我们不可能有如同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但是,创造“
吃穿不愁、后顾无忧”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拉动经济,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的药方。现在一说“拉动经济,扩大内需”,就是去建设铁路、公路等固定投资。当前的固定资产建设总有个结束吧,比如江苏的苏州今后即将面临无地块建设的境地。中国如同一个大工地。国家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拉动经济的动力应该是:让百姓敢于消费,才是拉动内需的原动力。

百姓去消费了,经济就良性发展了,生活就滋润了,社会就和谐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