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去多数盖房子的土地,是由政府和开发商协议定价,让开发商来开发。后来的土地拍卖本意,是要预防土地地价的猫腻和不公平。想不到的是地方政府象哥仑布看到新大陆一样兴奋:突然发现通过土地拍卖竞价的溢价,使政府增加的收入非常可观,可以实现卖地地款和卖房税费来充盈财政,大大提高政绩和地方经济总量。所以,现在各地的地方政府,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很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都把当地土地的拍卖、旧城改造、发展房地产作为拯救、提升守土一方政府财政帐面经济的上方宝剑或救命稻草;甚至有的土地招拍卖,已成为地方政府不敢、不能放弃的财政收入,俗称卖地财政;从而房地产开发热度代替了经济开发区热度。
二:一些掌有实权的地方政府官员,可为自己提供从土地低价征用高价拍出,旧房改造强行拆迁到卖房契税等一系列行政行为中,获取大量明的、暗的好处和贪墨机会;从而成为地产商们不约而同的同盟者和利益结合体,有些甚至沦为地产商拿地盖房的得力开路先锋。
三:多数商业银行为了眼前和短期的帐面效绩和个人业务利益,对房贷大开方便之门,甚至明送秋波,上门送贷,不想去防范金融风险;饮鸿止渴,利小己损大公,不顾国家、人民利益。
四:由于房产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各怀各自的目的并要互相依存,不谋而合地亲密连手起来;一个用钱,一个用权,利用买通和掌握的话语权主渠道,同声大肆鼓吹房地产前景和未来投资价值。建国50年来,没有见过地方政府和商人这么甜蜜、密切配合过。
五:我国连续多年的经济面发展较好,使很多人错觉我国的经济将会永远和长期地好下去,没有居安思危观念,社会一片歌舞升平;国内外房地产投机者,看准这个难得机会大批进场,推波助澜,虚张了房产价值,加剧房价上涨。
六:普通的自住房需求者,在以上种种迷离的喧嚣中,不知所措和恐惧,不管有没有目前实际需要和支付能力,多数象无头苍蝇一样跟风买房,推动了房子全面热销,价格上浮。
房地产是一种不能挪动的固定资产投资,它应该是社会剩余价值的体现,不应该就是社会经济发展好的表现。房子的建造,维系城市社区的种种配套功能运转,建成后的社区物业维护管理,都要耗费社会种种各类资源。国内的资源非常有限,进口资源价格波动性很大而供应不稳;过多的无再生产性经济效益的“固定房产”投资,只能消耗掉大量国家资源和经济实力,挤压工业、农业生产的资源、资金;缓慢和弱化了工农业生产性企业的扩大生产能力和产品升级换代,进一步减弱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中国房地产非常态的发展,占用了大量生产资料和消费资金,形成对其他产品生产资料的争夺和剥夺了消费者对其他消费品的消费能力,必将滞后工农业产品的良性发展。
有影响力的中国经济学家,在国家出现这种不正常的经济发展现状时,集体失声和变声;或沦为房地产商的吹鼓手,是学术的无能和堕落,也是资本横行的胜利;总有一天,我们的社会发展和生活,要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房价要走向合理的关键一条:中央政府要重新思考、评估、评判地方政府及地方官员的政绩标准,将地方政府从经营社会转到管理社会上来!
加载中,请稍候......